-
1 # 漲勢如鴻
-
2 # 重新整理極速閃充
霍金刷屏可以從這三方面看:
一是我們對科技越來越關注這也得益於霍金先生,在我們的印象中,天體物理總是艱深難懂的,而霍金先生總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大家描述這些科學知識。他生前最後一次採訪向大家解釋了大爆炸前宇宙的樣子:“宇宙的邊界就是它沒有邊界,大爆炸前宇宙什麼都沒有。”
霍金全名斯蒂芬·威廉·霍金,出生於英國牛津,17歲進入牛津大學,隨後轉入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從此,他帶著我們遨遊整片星空。
1973年,霍金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這個發現被稱為“霍金輻射”。
1976年,霍金提出“黑洞悖論”,他認為黑洞在形成過程中,其質量減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但是,理論中提到的黑洞輻射中並不包括黑洞內部物質的任何資訊,一旦這個黑洞濃縮並蒸發消失後,其中的所有資訊就都隨之消失了。
不過在31年後,霍金“反駁”了自己的理論,承認“黑洞悖論”的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敢於推翻自己的精神,不僅在科學界少見,哪怕在所有領域,都是十分罕見的。
霍金辦公室照片
霍金在21歲就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漸凍人症),到了43歲,又因為肺炎喪失了語言能力。儘管如此,霍金仍然沒有放棄他熱愛的宇宙。
霍金在1988年發表了《時間簡史》,講述了宇宙的起源、命運和最新發展狀況,並對黑洞和大爆炸等天文物理理論進行了詳細解釋。《時間簡史》一出版便成為暢銷書,使天體物理學高深的知識進入大眾視野,讓許多人以“科學教育家”的身份重新認識霍金,被譽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
二是因為霍金的5個預言因為未知,所以預言總會被關注,比如瑪雅預言,雖然瑪雅文明已經失傳了很久,但提起瑪雅預言,沒有幾個人不知道的。而霍金是一位有趣又兼具實力的科學家,所以他的預言就更令人關注了。
霍金預測,2032年,地球進入冰河時代,全球氣候變暖;2060年,人類必須離開地球;2100年,人類進入外太空,新人種出現;2215年,地球將面臨災難性毀滅;2600年,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 巧合的是,牛頓晚年的預言和霍金不謀而合,牛頓也把世界末日的時間定在了 2060 年。
不過,霍金刷屏也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家越來越關注科技了,這是好事,至少比XX明星出軌刷屏好多了。大家覺得呢?
回覆列表
看在“答題拿現金”的份兒上,這個問題就再回答一次吧。
霍金之所以在中國出名,主要不是因為他在理論物理上的研究成果,而是因為他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之類。他試圖以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為依據,向大眾闡釋這樣一些問題:時間從何處來?向何處去?宇宙的中心在哪?邊界何在?地球會不會毀滅?什麼時候毀滅?外星人存在嗎?為什麼不聯絡我們?諸如此類的問題,用古人的話說,就叫杞人憂天。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吃飽了撐的。換作文明一點的語言,就叫中產階級的焦慮。
如此說來,被霍金刷屏,算是一個好現象。說明如今人們的生活確實好了,不再為眼下的吃穿溫飽發愁,而開始為人類和宇宙的未來擔憂了。試想,如果不是有錢兼有閒,一個個整天為了衣食而奔波的人們,怎麼可能去關注一個異國學者的生死存亡呢。
自媒體平臺上這種排浪式的刷屏現象,由來已久,也不會止歇。大浪湧來,沉渣泛起;大潮去後,一地散沙。你不必企望從中感受到思想的深邃和靈性的閃光,你能夠收穫的惟有情緒的宣洩和從眾的喧囂。
說到底,刷屏也沒什麼不好。只是我寧願被霍金們刷屏,重溫他為我們描繪的燦爛星空;而不願意被李敖們刷屏,不得不聯想起他那些羞於示人的陳年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