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絲白髮生

    土木堡事變後,于謙英宗朱祁鎮被俘,于謙主立朱祁鎮之弟,即後來的明代宗朱祁鈺為帝,但是太后的條件是以後要立英宗的孩子為太子。後來打敗蒙古軍,追擊途中,朱祁鎮命大,沒有被于謙的大炮轟死,於是英宗朱祁鎮搖身一變就成了太上皇。于謙成了代宗朱祁鈺最器重的朝廷重臣,一家獨大。但是于謙“太單純”了,一心只想著效忠大明朝,沒有發展自己的黨羽,雖然在朝廷中位高權重,但是卻勢單力薄。後來代宗朱祁鈺打破和太后的約定,想立自己的孩子為太子,于謙也是默認了。但是明英宗朱祁鎮不甘心啊,好好地皇帝沒了,只做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所以他復辟了,打敗了代宗朱祁鈺,朱祁鎮又當了皇上,給於謙扣上了“謀反”的帽子,因為只有于謙死了,他的復辟不會有阻攔。其實如果當時于謙堅持讓代宗朱祁鈺立英宗朱祁鎮的兒子為太子,英宗復辟的可能就小很多,總不能和自己的兒子搶位子吧。

  • 2 # 青言論史

    于謙被冤殺,可以說和他與英宗的關係以及立朱祁鈺為皇帝沒啥關係,也可以說有必然聯絡,而且立朱祁鈺為皇帝就是導致他和朱祁鎮關係產生裂痕的重要導火索。

    有關於謙受冤被殺,史書是這麼記載的:

    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亨等主其議,嗾言官上之。都御史蕭惟禎定讞。坐以謀逆,處極刑。文不勝誣,辯之疾,謙笑曰:「亨等意耳,辯何益?」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于謙傳》

    當石亨和徐有貞等人發動完奪門之變後,這邊剛剛宣佈英宗復辟,馬上就把于謙抓進大牢,罪名是“更立東宮、迎立襄王子”。

    這個毫無疑問是誣告。朱祁鈺把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從太子位子上擼下來的時候,于謙還勸阻過,怎麼能說他更立東宮?而什麼“迎立襄王子”,那更是沒影兒的事。因此,朱祁鎮一開始還是不願殺于謙的,表示“于謙實有功。”

    然而,徐有貞說了一句話,就把朱祁鎮帶溝裡了:“不殺于謙,咱們這次政變,算怎麼回事?”

    是啊,不找幾個人血祭,政變又哪裡有名正言順的藉口?只不過,這一回找的犧牲,是七年前剛剛帶領北京軍民英勇抗擊韃靼人的於少保而已!

  • 3 # 江東汪郎

    石亨、曹吉祥、徐有貞、蕭維禎之流,為什麼非要慫恿朱祁鎮殺了于謙?完全是因為政治利益的驅動。

    因為于謙於少保是景泰朝的擎天之柱,是當時大明官場上的風向標。

    不居功自傲,一心為國為民,正直、無私的于謙會讓這群小人感到害怕。所以殺了于謙,就等於徹底把景泰朝的官僚體系連根拔起,這樣方便他們後續可以在天順朝安插自己的親信,培養自己的勢力。

    但如果於謙不死,繼續和他同朝為官的話,在於謙的襯托下,想要在朝堂之上呼風喚雨,很難,稍微有點動作都會顯得很卑微、下賤,所以殺了于謙,在心理上就沒有這樣的壓力了。

    當然殺了于謙還有另一層意思,這也是石、曹、徐之流最卑鄙的地方。

    他們用於謙的血向朱祁鎮表明自己的心跡,他們效忠的物件一直都是朱祁鎮。只不過在景泰帝統治的八年時間裡,因為來自朱祁鈺和于謙的雙重壓力,讓他們不敢有所動作,不得不忍辱負重,等待機會,所以必須在景泰朝為官。

    而殺于謙,就是希望朱祁鎮能把自己曾經在景泰朝效力的過往一筆勾銷,藉此能夠在天順朝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所以,這才是于謙為什麼必須死的原因!

    但事實上,景泰八年的“奪門之變”,于謙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在政治、軍事上做出反擊,而重病之中的朱祁鈺也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所以于謙殺與不殺,根本無關緊要。

    這一點,朱祁鎮看得非常明白,他畢竟不是傻子。

    然而,這位重新登上皇位的男子,最終還是對於謙舉起了屠刀,除了一群小人在背後慫恿外,也是他在向天下人做出警示,大明朝唯我獨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你們好自為之,朕一切都心中有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意外空間》這部電影嗎?請問你是怎麼理解裡面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