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惑閒談

    諸呂平定後,周勃、陳平等大臣商討天子人選時,劉襄是熱門,先說下劉襄的身份。

    劉襄是齊王劉肥的長子,而劉肥是劉邦的長子,但不是嫡出,是劉邦在老家沛縣還沒起兵時候與情婦曹氏的私生子,所以劉邦死後由劉盈繼位,劉襄就是劉邦的長孫。

    如果不出意外,無論劉襄帶頭反呂的功績還是繼承順位的血統,皇位應他莫屬,但事情就壞在起兵時挾持了琅琊王劉澤。

    劉襄在起兵時設計挾持劉澤,奪取琅琊國的軍隊,劉澤對此懷恨在心。後來群臣討論繼承人選時,劉澤假意向劉襄提出前往長安說服眾臣立劉襄為帝。但他到長安後,卻指出:劉襄的舅舅駟鈞不是善類,如果擁立劉襄,呂氏當國之事又將重演。這讓眾臣投鼠忌器,最後放棄立劉襄為天子的想法。

    而此時,劉邦還剩下兩個兒子劉恆和劉長,其他的要麼病死要麼被呂后弄死,而劉長自小就失去生女被呂后收養,眾臣擔心未來被倒打清算,因此劉長繼位的機會也失去了。

    這時候也就只剩下劉恆了,而文帝母族“薄氏謹良”,也就是軟弱謹慎,對宗室和功臣集團不會構成任何威脅,劉恆得以繼位,這就是漢文帝。

  • 2 # 經典守望者

    齊王劉襄是漢高祖的庶長子劉肥的兒子。在呂后去世後,劉襄首先起兵討伐諸呂,他的弟弟劉章在長安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剷除諸呂,齊王一脈居功至偉。但是,為什麼最後沒有擁立他為皇帝呢?

    首先,劉襄的身份是個大問題。劉襄是漢高祖的孫子輩,而漢高祖的兒子輩當中還有代王劉恆,淮南王劉長等人健在。從宗法的角度上來講,劉恆、劉長等人的皇位繼承順序在劉襄前面。正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劉襄雖然有功,但畢竟是晚輩。

    其次,當時的漢朝中央經歷了諸呂之亂,對於外戚干政心有餘悸。而巧合的是,齊王劉襄的母親和舅舅也是和諸呂一樣的強橫人物。史書上以“惡戾”兩個字來形容他的為人。所以,漢朝中央的諸位大臣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呂后專權,諸呂作亂的局面,就將劉襄捨棄了。

    第三,劉襄雖然立有大功。但是,從為人品德上比不上叔父劉恆。當時劉氏家族的宗長琅琊王劉澤還認為“代王的母親薄氏,是忠厚的正人君子;而且代王是高帝的親子,至今倖存,而且最為年長。他作為兒子繼位則順理成章,輔佐善良厚道的人繼位則大臣放心。”從中也可以看出,代王母親的仁德也為代王的登基加分不少。所以綜合考慮之下,代王自然會勝過齊王了。

  • 3 # 闡史倌

    劉襄乃劉邦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的長子,也是劉邦的長孫。在劉肥死後,劉襄繼任齊王。呂后專權的時代,大封諸呂,將齊國所轄濟南郡割給了呂后侄子呂臺作為封地,又將琅琊郡割給了劉邦堂兄弟劉澤作為封地,因此劉襄也算是被呂氏家族打擊削弱的受害者。

    呂后死後,諸呂謀劃叛亂自立。劉襄的親弟弟朱虛侯劉章因為是呂祿的女婿,因此知道了諸呂的陰謀。便火Superb人通知劉襄,讓他起兵討伐諸呂,爭奪帝位。

    劉襄為壯大自己的兵力,想先將原本屬於齊國封地的琅琊國軍隊收編,於是派人告知琅琊王劉澤,說打算奉他為尊,請他前來商議起兵之事。劉澤信以為真,結果一到齊國即被劉襄扣留,劉襄順利將琅琊國軍隊收編。

    而劉澤為了脫身,也欺騙劉襄說願意進京說服朝臣擁立劉襄為帝,劉襄也相信了劉澤,派人護送他進京,同時向京城正式進軍。

    呂產聽聞劉襄起兵,於是派灌嬰率軍抵禦。但灌嬰心向劉漢,於是駐軍滎陽,並與劉襄私下暗通,約定一同反呂。

    這時在京城的劉章與周勃、陳平,經過一連串周密的策劃與安排,順利將呂氏一族剷除。緊接著諸大臣商議皇位繼承人一事,本來都心向首先起兵反抗諸呂的劉襄,但曾被劉襄扣押的劉澤因為懷恨在心,提出劉襄的外戚家族太強勢,如果劉襄稱帝,以後恐重蹈呂氏專權的覆轍。大臣們都同意劉澤的說法,於是最終決定迎立根基薄弱的薄姬之子,代王劉恆(即漢文帝)為帝,並派人通知在進京路上的劉襄,讓他罷兵。

    劉襄見事已至此,只得罷兵回國,並於次年鬱悶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為老婆和別的男人走得太近就和老婆吵架了,老婆帶著孩子回孃家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