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蒲公英0623
-
2 # 農村的妮
據傳石磨乃是魯班發明,興盛於漢代時期,在晉代以利用一個水輪帶動八盤石磨的創造。
明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中載有“凡小麥既腸之後,以水淘洗,塵垢淨盡,又復曬乾,然後入磨,凡經入磨之後,幾番入羅,勤磨不厭重複。”
原料---清理雜質---水分調節(小麥著水或水洗)—潤麥---研磨過篩—分級—晾曬—包裝儲存
1 、原料 :
小麥由麥胚、胚乳、麥皮三部分組成。 各部分按重量所佔的百分比為 : 胚乳 82 ~ 85 % , 胚 2 ~ 3 %,麥皮 12 ~ 14 %。胚乳含有大量澱粉,並含部分由蛋白質組成的麵筋質,是用以製作麵包、糕點等各種食品的主要原料。麥皮含有豐富的 膳食纖維,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
2 、清理:
主要是清理小麥中的秸稈、沙塵、石子、破損麥、茸毛以及野草種子等影響麵粉出粉率的雜質,通常採用風篩結合振動篩清除。
3 、水分調節:
由於不同品種和不同地區的小麥含水量與物理特性各異,有的乾硬、有的溼軟。經過清理後必須進行水分調節,使之達到最適水分含量。水分調節的目的: ① 使小麥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胚乳中的蛋白質與澱粉由於吸水速度不同而使兩者產生位移。使胚乳疏鬆易於粉碎。 ② 使表皮吸水變韌,磨時不易破碎。以免影響粉質。 ③ 使工藝過程穩定。
4 、潤麥:(著水後或者水洗後的小麥存放一段時間為潤麥)
著水後的小麥存放一段時間主要是為了水分向麥粒滲透,同時使麥粒間的水分均勻,使麥粒皮層與胚乳易於分離,易於磨細麥皮則因韌性增加而免破碎影響粉質,從而為整個工藝過程的良好、穩定和成品水分的合乎標準提供了條件。因天氣、地域不同,小麥品種不同其潤麥時間一般在 12—30 小時,石磨麵粉的入磨小麥最佳水分含量在 13—14.5% 。硬質小麥潤麥時間與入磨水分一般高於軟粒小麥。
5 、石磨研磨與過篩
石磨磨粉是一個勤磨不厭重複的工作,需要逐次研磨,逐次過篩,來回迴圈。
石磨磨面不同於現代化機械磨面。石磨磨粉最大的特點就是低速低溫研磨,避免高速旋轉產生的高溫而破壞麵粉含有的營養物質,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小麥中的蛋白質、麵筋質、胡蘿蔔素、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 B1 、 B2 等各種營養物質,石磨本身含有的礦物質與原料自然摩擦,礦物質元素與原料的營養物質天然混合 , 渾然一體。石磨麵粉保留了小麥的原汁原味,用石磨麵粉製作的各種麵食口感柔韌、麥香濃郁、營養價值更高,是真正天然綠色的健康食品 。
6 、分級:
石磨麵粉可以分普通石磨麵粉、石磨餃子粉、石磨全麥粉等等
7 、晾曬:
石磨麵粉是低速研磨對面粉含有的水分消耗低,又不新增任何新增劑,所以生產出來的麵粉需要晾曬一下,使水分降低易於儲存。
8 包裝:
石磨麵粉最好用通氣的包裝袋包裝易於儲存。
-
3 # 梨鄉你哥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那時農村沒有粉碎機,碾米主要用具有三種:石臼、石磨和石碾。這三種用石頭製作成的工具,與農民的生活聯絡得非常緊密。到了農忙季節,白天晚上都閒不著。前些日子,在沂蒙山區出差,看到那裡有的村莊仍然保留著這些古老的生活用具,沉埋已久的記憶突然間被勾了起來,一種親近感油然而生
三種碾米石頭用具當中,石臼是最原始手工用具,效率也最低。但是,它也有石磨和石碾所沒有的功能。比如,土法加工黃豆辣椒醬或者家庭自制芝麻醬。在我們家鄉,每到秋冬季節,石臼就派上了用場。一種用黃豆和紅辣椒研磨出來的辣椒醬,就是用石臼加工出來的。黃豆用清水浸泡一天一夜,然後放在鍋裡煮熟,將紅辣椒用少量開水泡軟,同黃豆和食鹽一起放進石臼裡研磨,研磨的越細越好。食用的時候,抹在金黃色的玉米餅上,又香又辣又開胃。母親加工的辣椒醬,在村裡蠻有名氣,它那獨特的辣香味是現在各種品牌的辣椒醬無法相比的。
石臼還可以研磨芝麻醬製作香油。炒熟的芝麻,經過研磨之後,變成了一種褐黃色的芝麻醬。誰家要是研磨芝麻醬,整個村裡的人都能聞得到。每當嬸子大娘在研磨芝麻醬的時候,周圍都會圍著一圈人,嘴饞得不行的孩子,時不時會趁大人不注意用手指頭把濺在石臼沿上的芝麻醬抹一點,放進嘴裡咂巴咂巴。有的調皮娃乾脆回家拿一塊玉米餅,就圍在石臼邊,你不給他抹上點芝麻醬就賴著不走。
母親把芝麻研成醬後,盛在釉面陶瓷盆裡,用布或木蓋蓋嚴實,慢火加溫。經過一段時間,芝麻醬就會沉澱出一層淺咖啡色的油來,這就是芝麻油,特別的香,那才叫真正的“小磨香油”啊。反覆加熱沉澱兩三次之後,油基本上被“榨乾”,剩下的芝麻醬放上食鹽拌勻,就可以作為一種下飯的佐料了。拌麵條、蘸著黃瓜條吃,“香浮笑語牙生水”,要多爽有多爽呀。
記得當初村裡有三個石臼,其中一個很大,站著就可以搗米。另外兩個比較小,搗米的時候,要坐著板凳或馬紮。離我家最近的是一個花崗石加工的石臼,由於使用時間長久,內壁光滑得像磨光的大理石。
自從有了粉碎機之後,它的使命也逐漸結束了。頑皮娃娃用它和泥做泥人,玩夠了還要往裡面撒泡尿。後來,三叔要蓋房子,嫌石臼礙事,就壘到了牆上。
石 磨
石磨都是成對的,像兩塊巨大的月餅摞在一塊。下面的那塊固定在磨盤上,朝上的一面有一些均勻的溝稜,壓在上面的那塊的下面也有同樣的溝稜,不同的是下面的磨溝稜是凹的,上面的磨溝稜是凸的。圓心部位有個凹凸槽固定兩個磨盤不“出軌”,另外一個磨孔(鄉下人叫磨眼),用於往裡面倒穀物。磨的邊沿有兩個洞,遙遙相對,洞裡插著磨橛(木棒),人推磨時,用繩子栓住磨橛,把一根長木槓別在磨的邊緣,兩個人一邊一個推著轉。有條件的農戶,家裡有毛驢,用毛驢拉磨,人就輕快多了。
石磨的作用主要是磨面,諸如玉米、小麥等要加工成細面,都離不開它。相比起石臼,石磨的數量要多的多,一個村平均十戶八戶就有一盤。那時,我叔叔家裡有一盤磨,幾乎每隔七八天,我就要和哥哥幫母親推一次磨。推磨轉圈多了,頭就發暈。母親一般不支援我們借毛驢,我臉皮厚,又怕出力,所以,每次我都會問一下嬸孃家裡的毛驢有沒有空閒。嬸孃是個爽快人,從來是有求必應。有了毛驢拉磨人就輕快了,只需站在一邊,發號施令,看著毛驢別讓它用嘴“擦”了磨就行。
磨面的時候,要磨兩三遍。第一遍磨出來的是粗碴,第二遍磨出來的細碴,自第三遍開始,母親用面羅篩出細面,將剩下的粗碴倒進磨眼繼續磨,直到反覆篩出的粗碴全部磨完。磨玉米還容易一些,特別是磨小麥,等到最後只剩下麩皮,沒有兩三個鐘頭是不行的。經常是面快磨完了,頭也暈得受不了了,天也旋地也轉。母親倚在笸籮沿,不停地篩面,最後發稍和眉毛都成了白的。冬天冷,免不了要擤鼻涕,有時母親的鼻子也是白的。我和哥哥就取笑母親,上了臺子能演個好角。推磨是辛苦的,但是,想到潔白的麵粉做出鬆軟鬆軟的饃饃,一口咬下去沒了鼻子,暈倒幾次能算個啥!
回覆列表
我就在沂蒙山區,打我記事起,村子裡的石碾就一直露天擺放在位於村裡中心位置的空場上。村裡的石碾由石磙、碾盤和一個支撐碾盤的臺子組成。碾盤很大,直徑足有兩米長。碾盤中間鑿有圓孔,石空中間插著一根耐腐蝕的棗木柱子,柱子上有一個方形木框,木框中間各有兩個半圓形木楔,兩個木楔正好可以固定石磙兩邊正中間的的兩個石槽。一句話,木柱和木框的作用就是為了固定石碾的。以前石碾的主要功能就是幫助人們碾壓紅薯幹,將其碾壓成紅薯面。當然碾壓過的紅薯幹,必須要經過面籮過濾,這一點和磨麥面一樣。過濾下來的細粉就是紅薯面,剩餘的糙粒既可以人吃,也可以做牲口飼料。現在村裡都用電機子磨面除非量少不值得用電機子,才在石碾上碾壓。現在我們這邊村裡都有石碾,村民還是離不了的,也成了村子裡一道獨特的風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