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關於威尼斯,人們總會聯想到一切關於“水”的美好意象:盤曲密佈的水巷,汩汩流動的碧波,鹹味的海風送來不遠處船伕哼唱的異國小調,挺拔的貢多拉搖曳著一場浪漫的夢……然而行走在這個以“水”聞名於世的城市中,我們卻發現了不一樣的威尼斯。當高階黑,遇上紅白藍 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這裡的100多條縱橫交錯的水道,如同現代城市中的大街小巷,名為貢多拉的小船是這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這種獨特的船體態頎長,兩端船角高翹,一般只能承載2-6人,能夠靈活地穿行於威尼斯城蜿蜒的水道之中。 黑色木質的船身是貢多拉的常規配置,船面以藍色與紅色的油漆或幔布為主,船身有時會繪上金銀色的花紋,船角為鉞戟或其他樣式的雕飾。在威尼斯,我們也遇見過純白色的貢多拉。儘管隨著技術與文明的發展,許多現代動力的遊艇、水上巴士等交通工具越來越常見,但這些外形精緻、裝飾典美的貢多拉小船依然來往遊走於水道之間,構成了威尼斯城別具特色的一道風景。 △精美的貢多拉 五彩繽紛的紅瓦白牆 早在義大利王國誕生之前,威尼斯就已經作為一個重要港口而為世人所熟知。數以百計的教堂、市政建築、傳統民居等建築,正是這座城市悠悠千餘年曆史的見證。由於特殊的地理因素,威尼斯的建築多以質量較輕的燒成磚為主要材料,樣式沿襲羅馬制式,絕大部分建築保留了斜頂與老虎窗,有些還有傳統中庭的設計。 威尼斯民居建築 也許從遠處眺望,威尼斯城的景觀不足為奇,但是如果你乘著貢多拉深入水巷,就一定會陶醉在色彩的世界中。紅褐色的瓦頂與白色基的外牆,是威尼斯民居的最大特徵,在這個基礎上,許多別出心裁的威尼斯人就像事先約好了一樣,為各自的房子刷上繽紛的色彩。這些色彩既鮮明又柔和悅目,彼此襯托,倒映水中相映成趣,偶爾還能看見歲月沖刷出的斑駁的磚痕。 美妙繽紛的建築色彩 在海關大樓博物館,發現來自日本的素色 洗去繁華之後,什麼東西依然能沉澱下來?替威尼斯人回答這個問題的,卻是一位來自日本的建築設計師。海關大樓博物館位於威尼斯大運河與 Giudecca 運河交匯處,始建於15世紀,後歷經多次重建,一直以來就是威尼斯的象徵性建築。2007年開始,由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主筆,改造為一座藝術博物館。 威尼斯海關大樓博物館 經典的義大利紅磚與安藤忠雄代表性的素色混凝土,在這裡進行了一次橫跨半個地球與數個世紀的超時空碰撞。暴露的磚瓦牆、威尼斯傳統的木頂架構,為的是勾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混凝土材質則透過強烈的對比突顯了這種情緒。擅於光影的安藤忠雄充分活用了多窗的威尼斯建築特徵,自然的光線精準地落在展出的焦點處,讓參觀的環境更加真實、和諧。 威尼斯海關大樓博物館 嘆息橋:最後的夕色 威尼斯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有一個至今依然讓遊客們著迷,那就是嘆息橋。嘆息橋位於威尼斯總督府一側,建於1603年,連線著總督府議事廳與監獄,在過去是囚犯的必經之地。它的名字源於囚犯們走過這座橋時,透過鐵窗看見外界最後的景色,留下一聲聲嘆息。據說,如果情侶乘坐貢多拉經過嘆息橋,並在橋下擁吻,便可以天長地久。 嘆息橋 “金色大教堂”:聖馬可教堂 與義大利許多古老的城市一樣,在威尼斯,也有著許多旅遊必經的名勝建築,但並不是所有建築,都能與聖馬可教堂相媲美。聖馬可教堂位於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上,始建於公元9世紀,是中世紀時期最大的教堂,現在能見到的大教堂則重建於11世紀。 聖馬可教堂 在建築藝術風格上,聖馬可教堂將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蘭式、文藝復興式等多種藝術流派完美融合。它的外觀是典型的東方拜占庭樣式,有五個大圓頂,正面和頂部裝飾有浮雕、花形圖案以及哥特式尖塔,整個建築內外有400多根大理石柱子,裝飾有大量馬賽克畫。教堂的內部從地板到天花到處是細緻的鑲嵌畫作,都覆蓋著一層閃閃發亮的金箔,使得整座教堂都籠罩在金色的光芒裡,“金色大教堂”之名即由此而來。 聖馬可教堂
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關於威尼斯,人們總會聯想到一切關於“水”的美好意象:盤曲密佈的水巷,汩汩流動的碧波,鹹味的海風送來不遠處船伕哼唱的異國小調,挺拔的貢多拉搖曳著一場浪漫的夢……然而行走在這個以“水”聞名於世的城市中,我們卻發現了不一樣的威尼斯。當高階黑,遇上紅白藍 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這裡的100多條縱橫交錯的水道,如同現代城市中的大街小巷,名為貢多拉的小船是這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這種獨特的船體態頎長,兩端船角高翹,一般只能承載2-6人,能夠靈活地穿行於威尼斯城蜿蜒的水道之中。 黑色木質的船身是貢多拉的常規配置,船面以藍色與紅色的油漆或幔布為主,船身有時會繪上金銀色的花紋,船角為鉞戟或其他樣式的雕飾。在威尼斯,我們也遇見過純白色的貢多拉。儘管隨著技術與文明的發展,許多現代動力的遊艇、水上巴士等交通工具越來越常見,但這些外形精緻、裝飾典美的貢多拉小船依然來往遊走於水道之間,構成了威尼斯城別具特色的一道風景。 △精美的貢多拉 五彩繽紛的紅瓦白牆 早在義大利王國誕生之前,威尼斯就已經作為一個重要港口而為世人所熟知。數以百計的教堂、市政建築、傳統民居等建築,正是這座城市悠悠千餘年曆史的見證。由於特殊的地理因素,威尼斯的建築多以質量較輕的燒成磚為主要材料,樣式沿襲羅馬制式,絕大部分建築保留了斜頂與老虎窗,有些還有傳統中庭的設計。 威尼斯民居建築 也許從遠處眺望,威尼斯城的景觀不足為奇,但是如果你乘著貢多拉深入水巷,就一定會陶醉在色彩的世界中。紅褐色的瓦頂與白色基的外牆,是威尼斯民居的最大特徵,在這個基礎上,許多別出心裁的威尼斯人就像事先約好了一樣,為各自的房子刷上繽紛的色彩。這些色彩既鮮明又柔和悅目,彼此襯托,倒映水中相映成趣,偶爾還能看見歲月沖刷出的斑駁的磚痕。 美妙繽紛的建築色彩 在海關大樓博物館,發現來自日本的素色 洗去繁華之後,什麼東西依然能沉澱下來?替威尼斯人回答這個問題的,卻是一位來自日本的建築設計師。海關大樓博物館位於威尼斯大運河與 Giudecca 運河交匯處,始建於15世紀,後歷經多次重建,一直以來就是威尼斯的象徵性建築。2007年開始,由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主筆,改造為一座藝術博物館。 威尼斯海關大樓博物館 經典的義大利紅磚與安藤忠雄代表性的素色混凝土,在這裡進行了一次橫跨半個地球與數個世紀的超時空碰撞。暴露的磚瓦牆、威尼斯傳統的木頂架構,為的是勾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混凝土材質則透過強烈的對比突顯了這種情緒。擅於光影的安藤忠雄充分活用了多窗的威尼斯建築特徵,自然的光線精準地落在展出的焦點處,讓參觀的環境更加真實、和諧。 威尼斯海關大樓博物館 嘆息橋:最後的夕色 威尼斯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有一個至今依然讓遊客們著迷,那就是嘆息橋。嘆息橋位於威尼斯總督府一側,建於1603年,連線著總督府議事廳與監獄,在過去是囚犯的必經之地。它的名字源於囚犯們走過這座橋時,透過鐵窗看見外界最後的景色,留下一聲聲嘆息。據說,如果情侶乘坐貢多拉經過嘆息橋,並在橋下擁吻,便可以天長地久。 嘆息橋 “金色大教堂”:聖馬可教堂 與義大利許多古老的城市一樣,在威尼斯,也有著許多旅遊必經的名勝建築,但並不是所有建築,都能與聖馬可教堂相媲美。聖馬可教堂位於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上,始建於公元9世紀,是中世紀時期最大的教堂,現在能見到的大教堂則重建於11世紀。 聖馬可教堂 在建築藝術風格上,聖馬可教堂將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蘭式、文藝復興式等多種藝術流派完美融合。它的外觀是典型的東方拜占庭樣式,有五個大圓頂,正面和頂部裝飾有浮雕、花形圖案以及哥特式尖塔,整個建築內外有400多根大理石柱子,裝飾有大量馬賽克畫。教堂的內部從地板到天花到處是細緻的鑲嵌畫作,都覆蓋著一層閃閃發亮的金箔,使得整座教堂都籠罩在金色的光芒裡,“金色大教堂”之名即由此而來。 聖馬可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