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呱呱胖的書房

    其實不要說外語了,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編寫的大型國情專著《中國的語言》描述,光是中國古代就曾出現過129種語言!

    如此駁雜的語言,為了交流,就必須要有人會翻譯,那歷史上第一批古人,是如何學會外語的呢?

    ‬最早的翻譯

    最早記載翻譯可查證的是在周朝時期,

    《禮記·王制》中記載道:“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譯。

    其中嗜慾指的是風俗不一樣,愛好也不同,通其欲指的是相通風俗。

    中國、夷、蠻、戎、狄,都需要居住、吃飯、穿衣、用物,各地的人民互相間言語不通、風俗不同,我們應該與他們互通風,儘量實現他們的願望。

    東方的翻譯人員叫寄,南方的叫象,西方的叫狄鞮,北方的叫譯。其中寄、象、狄也是搞翻譯的工作。

    後來,佛經譯者在譯字前加翻,成為“翻譯”一詞,一直流傳至今。

    中國古代有記載的第一個翻譯就是張騫的嚮導和翻譯甘夫,漢武帝時派張騫去西域時,就提到了讓甘夫作陪。

    據專家推測,甘夫從小常年遊走西域與中原地區,透過肢體語言,生活習慣,肢體動作包括眼神慢慢學習,在長時間的接觸,磨合後,久而久之就學會了。

    而古代長期比鄰而居的民族,其邊界地帶往往通婚,通婚後生下孩子的混血兒,在經過幾代人的薪火相傳,他們往往會掌握兩種語言,第一代翻譯可能這些通婚者的後人。

    ‬最早的學習

    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 to do with my friend

    托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土、度、回夫、買以、勿倫脫……

    這些毫無邏輯的文字疊加一起,讓不少人都以為是亂碼,然而在沒有復讀機的晚清,第一批學習英語發音的人卻全靠這些“亂碼”。

    這並不是開玩笑,而是確實有很多人用這種方式在學習,這其中甚至包括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

    曾國藩長子曾紀澤的筆記

    華人的早期外語學習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一、萌芽階段

    主要在1807年到1840年,在中國的通商口岸,一些華人自己編寫的學習教材比較流行,主要是洋涇浜英語課本,滿足中外貿易需求。這些課本都是用漢語為英語注音,方便華人學習。

    中英貿易之初,還要靠會講廣東話的葡萄牙人或者會講葡萄牙語的華人作為中介來進行溝通,當時廣州流行一本叫《鬼話》的小冊子,其中就用“曼”代替“man”的發音、today 注為“土地”。

    美國傳教士衛三畏評價這些小冊子所標註的英語“發音很糟糕”。

    二、發展階段

    1840年到1895年,英語教學得到了發展,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出現了一些西式學堂,在一本美華人編寫的英文教材中,開始用音標為英文字母標註讀音。

    三、教材階段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後,這一時期開始引入一些原版英語教科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路遊戲未來的發展趨勢會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