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郝齊帥2

    喜歡,但很難實現。就像現在流行的說法很多富豪對未來的規劃就是到農村去,種點地,養些雞鴨……但前提是功成名就,至少在社會拼搏過,有了一定的成就,才能靜下心來享受難得的休閒時光,才可以做到悠然見南山,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講,頂多是覺得那山不錯,更有可能覺得是窮山惡水。只又經過紅塵煉心,洗盡鉛華,可以安然的功成身退,才能真正的擺脫社會的束縛,才能夠給靈魂自由,才能悠然見南山吧。所以喜歡這種生活,但要經過努力拼搏才行,

  • 2 # 喬幫主工作室

    不是不喜歡,而是不可能。

    一、首先我等小民沒有陶淵明的境界。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學識淵博,才高八斗,曾留下許多不朽名篇名句。可見其本身就與眾不同。

    二、歷史環境不同,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過慣了現代生活的人要想回到“躬耕自資”的生活,已然不可能,不說別的就是切斷你的網,關掉你的手機,你就夠嗆。而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複雜的政治環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淵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里,陶家的地位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於寒門。陶侃出身寒微,被譏為“小人”,又被視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見,他的後人在政治上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希望有所作為:“時來苟冥會,婉轡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戀著田園的生活:“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這時劉裕正集中力量討伐桓玄及其殘餘勢力,陶淵明在劉裕幕中恐難有所作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義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年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十一月就辭官歸隱了。這次辭去縣令的直接原因,據《宋書》本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而他辭官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說出了更深刻的原因:“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徹底覺悟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不能改變本性以適應世俗,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於是堅決地辭官隱居了。辭彭澤令,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此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做選擇,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心情很矛盾。此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靜:“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雜詩》其二)他在詩裡一再描寫隱居的快樂,表示隱居的決心,“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飲酒》其四)。這固然是他真實的感受,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一種方法。在後期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不難看出陶淵明身上有一股中國傳統文人的骨子裡的清高和孤傲,也有一種懷才不遇的無奈。才做出隱居的選擇。

    再次、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借桃花源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一種批判,是寄託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美好生活的嚮往,桃花源只是作者的社會理想,桃花源令人嚮往卻無處可尋。所以現代社會的人要想找這麼一個地方也是永遠找不到的。

  • 3 # 方於圓

    說真的,不想過“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是假的;但是,真過上這種生活的時候,要麼自己需要很長時間適應;

    要麼,就是過一段這樣的生活就過膩了,人生是需要調整的,階段性調整,長期的處於某一種狀態都不適應。

  • 4 # 沐月Vlog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我夢寐以求的生活。但是現實生活中的責任和義務,使我現在沒有辦法去過這種生活,努力掙錢吧!爭取十年以後,有能力可以隱居山林,過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 5 # 胖魚魚

    喜歡。

    很喜歡。

    在鋼筋水泥城市裡生活久了,從心到身都渴望著迴歸田園生活。

    享受寬敞的院子,濃烈的Sunny,青翠的鳥叫蟲鳴,沒有農藥的瓜果蔬菜。

    拿一把椅子,坐在門前,山風陣陣吹過,夾雜著野花香。

    愜意至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臉部面板愛長痘,而身體其他面板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