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孟冬二九
-
2 # 大貓論史
來說一個大官吧。他叫蔣介石。
在有關蔣介石的影視劇中,老蔣大都是以光頭的形象示人。蔣介石的光頭,和他的軍裝以及奉化口音的“希匹”,成為了這位風雲人物的個人標籤,“蔣光頭”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他的外號。
其實,蔣介石在年輕時是有頭髮的,頭髮多而密,習慣梳分頭。只是到了中年後,蔣介石才開始以光頭示人。那麼,蔣介石為何會光頭?有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蔣介石私生活不檢點,沾染了梅毒。一次,梅毒發作,他不好意思去看醫生,結果醫治不及時,病毒造成他頭上大面積脫髮,從此變成了“蔣光頭”。第二種說法:蔣介石愛戴帽子,又不愛洗頭。一年四季都是戴著帽子,結果,頭髮一半被帽子磨掉了,一半因為油脂性脫髮自己掉了。第三種說法:蔣介石曾在日本士官學校學習,學員一概光頭,使得蔣介石養成了留光頭的習慣。第四種說法:蔣介石為了響應宋美齡發起的新生活運動,身體力行,剃了光頭,以示從頭做起,要當新生活的楷模。
對於光頭之事,其實蔣介石也是感到很鬱悶的。有一次,蔣介石剛上初中的孫兒蔣孝勇剃了個光頭,回家後讓蔣介石看到了。蔣介石感到奇怪,問孫兒:“大冬天的,你好好的一頭茂密的頭髮,為什麼要剃成個大光頭?”蔣孝勇說:“爺爺,你真的不知道啊?這是我們學校統一要求,每個男生都要剃成中正頭,也就是剃成和你一樣的光頭。老師在大會上說,不僅我們學校要這樣做,全臺的中學生都要剃成‘中正頭’。”蔣介石聽後很鬱悶,很不高興。首先,學生剃光頭,看著實在不像是學生的樣子,且不利於保護腦袋;其次,外人竟然誤以為他老蔣沒有頭髮。
之後,蔣介石在一次會議上,專門就學生們剃光頭一事發表講話。老蔣指了指自己的腦袋,嚴肅說:“長時間以來,有很多人都說我是一個禿頭或是剃的光頭。其實,你們仔細看,我是有頭髮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我認為辦教育的,讓學生剃光頭是完全錯誤的,是對孩子們的嚴重誤導。教育部門要立即剎住這股歪風,以還純樸教育之風氣……”
其實,大家通過對一些老照片的觀察,可以發現,蔣介石其實是有頭髮的,是非常短的短髮,根本不是光頭。在蔣介石、蔣經國身邊工作長達四十年之久的侍從副官翁元曾回憶說:“其實,蔣介石既不是禿頭,也不是光頭,他的頭髮非常細軟。頭髮一長,就很不好看,於是只好讓理髮師打理。留得比較短。如果不去仔細觀察,一般人很難察覺。”
-
3 # 偉哥說歷史
外號,也叫混號、渾號、混名、綽號。善意的外號可以拉進彼此的距離,而惡意的外號則只有取笑和侮辱的意思,外號一般是某人的某方面的的特徵或者能力。
中國古代有記載的外號還是比較多的,比如漢時的“通儒”,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賈長頭。這位在今天來說妥妥的是學者,對古文和天文學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怎麼得也是一個學術界的大佬。學富五車估計都不能概括,在那時候著作達百萬餘言可是個很大的數字。因身高頭長,被稱為“賈長頭”,有點類似今天說的“馬臉”;
-
4 # 記錄歷史人生
“驅驢宰相bai”:唐武則天時du,王及善任文昌左相。此人尸位素餐,無所事zhi事,他不許手下官員騎驢dao子進入官署,他自己每天就只幹驅趕驢子的事兒,很少有休息的時候,人稱“驅驢宰相”。
“金牛御史”:唐時,有個侍御史名叫嚴升期,特別愛吃牛肉,巡查時所到州縣烹宰的牛極多。他又是一個貪官,問題不論大小,只要交納金銀,就一概不予追究。所以,此人所到之處,金銀價格暴漲。時人譏諷其為“金牛御史”。
“弄獐宰相”:唐朝宰相李林甫,一次在寫信慶賀親戚生了孩子時,將“弄璋”(古稱生男曰“弄璋”,璋為玉器)寫成了“弄獐”(獐為野獸)。後人遂以“弄獐宰相”戲稱沒有文化的權貴。
“白兔御史”:唐朝時,王弘義曾任御史,曾向瓜農要瓜吃,遭拒絕;王弘義便稱瓜園中有白兔,叫縣吏派人捕捉,於是瓜秧盡被踩爛。百姓憤而呼之“白兔御史”!
-
5 # 樂揚leyang
明朝成化、弘治年間,有一位大學士屢受彈劾,卻愈彈愈起,久居內閣不倒,人稱“劉棉花”,他就是歷仕三朝、穩居內閣十八年的劉吉。
劉吉是北直隸博野(今河北博野)人,正統十三年(1448年)進士。跟大多數內閣大臣一樣,他也是先入翰林院,再陪太子讀書,待太子登基後進入內閣,成為輔弼大臣。可見他的學問精深,文章也寫得很好,畢竟這是他進入官場的敲門磚。只是進入仕途後,他把追名逐利當成了第一要務,這從他兩次丁憂被起復就可以看出。所謂“丁憂”,是根據傳統的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擔任何等官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朝廷如有緊急需要,不許在職官員丁憂守制,稱奪情,或有的守制未滿,而應朝廷之召出來應職者,稱起復。
成化初年(1465年),憲宗剛繼位,命翰林院纂修《英宗實錄》,召劉吉回京。此時劉吉正在丁憂期間,為母守制,理應堅辭不就。但新君即位,作為曾經的太子近臣,飛黃騰達就在眼前,他怎敢放棄這大好時機,立馬便從老家趕到了京城。為了掩人耳目,他還假惺惺地上疏皇帝,請求繼續為母守孝,被皇帝否決,於是升任翰林院侍讀。待《英宗實錄》一書寫成,他又升任侍讀學士,從此步步高昇。
成化十八年(1482年),劉吉的父親去世,他不得不再度丁憂去職。此時的他已擔任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權勢正隆,不願去位,而憲宗皇帝也離不開他,遂下詔起復。劉吉內心竊喜,一面故伎重演,再三上書推辭,另一面又暗地裡走萬貴妃的弟弟萬喜的門路,促使皇帝堅決駁回他的辭章,起復原職。這一年的十二月,劉吉參加纂修的《文華大訓》一書寫成,憲宗擢升他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憲宗皇帝在位前期,勵精圖治,不失明君氣象;在位後期,荒於政事,沉迷於方術,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劉吉作為憲宗後期的內閣大學士之一,一味逢迎皇帝,明哲保身,從無匡正之舉,因此和另外兩位大學士萬安、劉珝被時人戲稱為“紙糊三閣老”。上行下效,六部尚書亦步亦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被時人譏為“泥塑六尚書”。
及至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劉吉得以留任,升為內閣首輔。他見孝宗皇帝胸襟寬廣,有容人之雅量,便開始屢屢上書諫言,彷彿搖身一變,成了魏徵再世、包拯重生。只是孝宗皇帝慧眼如炬,早就看透了他那種見風使舵的個性,便於弘治五年(1492年)委婉暗示他退休。劉吉退休一年後去世,時年六十七歲。
回覆列表
說幾個明朝重口味的。
1.洗鳥相公萬安,洗鳥御史倪進賢。
萬安這個人有意思,外號多到數不清,因為不知道怎麼回答皇帝的問題,只知道磕頭高呼萬歲,被戲稱“萬歲相公”。年輕的時候靠著給成化帝獻春藥硬是混成了內閣首輔,然而尸位素餐不思進取,光榮的和兩位同僚獲得了“紙糊三閣老”的美名。然而醫者不能自醫,靠著獻春藥發家的萬安,晚年竟然不舉了!他的學生倪進賢為排師憂,獻上獨門的外用春藥,效果驚人,萬老師竟然“洗之復起”,萬安恢復雄風自是大喜,也給了倪進賢個御史噹噹,師徒二人自此獲得洗鳥相公和洗鳥御史的稱號。
2. 煉尿尚書顧可學。
哇,這個口味更重。我們都知道很多皇帝為了長生什麼都敢做,嘉靖皇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天天磕各種重金屬製成的藥丸。這位顧可學投其所好,用童子尿的結晶煉成丹獻給嘉靖帝(用現代科學解釋應該是尿素),聲稱“服之,可保長生。”不知道怎麼竟搞的嘉靖龍顏大悅,賞了他禮部尚書的官職,後來還加封了太子太保,位列三師,煉尿尚書一時也算是風頭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