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慈儉不居
-
2 # 白仲言說心理
安全第一,安全感是人最重要的一種感覺之一,人如果沒有安全感,就會時刻處於焦慮和緊張的氛圍裡,在安全的環境裡,才能更好的想和做別的。
所以在沒有安全感和安全的環境時,人都會下意識的尋找和創造這樣的地方或者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內心放鬆,不至於始終處於緊繃狀態。
在一個自己熟悉,自己放心的環境中,才能有更好的為了別的。
-
3 # 念魅75665790
可能會在潛意識中習得和複製自己被對待的體驗方式,長大後也可能會重複體驗這種情感缺失,而不停得向身邊的人索取情感需求,越索取不到越感不安,很容易陷入惡性的情感迴圈中。
“安全感”作為一個重要的概念,最早來自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研究。弗洛伊德很早就注意到個體的弱小
弗洛伊德假定:當個體所接觸到的刺激超過了本身控制和釋放能量的某個界限時,個體就會產生一種創傷感、危險感,伴隨這種創傷感、危險感出現的個體體驗就是焦慮。
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訊號焦慮”、“分離焦慮”、“閹割焦慮”以及“超我的焦慮”。後來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總結出神經症症狀的形成過程,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由於現實衝突的無法解決而產生焦慮情緒,進而可以退行到幼年的某種行為中,從而得到某種內心安慰、平衡。
換一句話說,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衝突、焦慮、防禦機制等都是由個人幼年及成年階段某種慾望的控制與滿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簡要的解釋:“安全感”就是一種讓個體可以有的獲得性。
人們常說的“安全感”,其實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個人內在精神需求。“安全感”即是對可能出現的、內在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環境、處事時的有力感或無力感的體驗,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那麼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主要來自於不安全型的依戀關係,主要表現形式有以下三種
這種迴避型的情感依戀,表現為孩子透過迴避與父母(養育者)的親近和情感聯結,以適應父母(養育者)的情感缺失或冷漠的態度。
在這種情感依戀關係中,父母(養育者)和孩子交流時常常語氣淡漠,缺乏深切的情感互動和情感交流。
矛盾型依戀:是指產生矛盾型的情感依戀的孩子,在和父母(養育者)交流時會有不協調的自我感覺,這是由於父母(養育者)在迴應孩子的正當情感需求時,童年時忽略孩子的需求,或者不知道、不懂自己的態度和情感會造成孩子不確定性情感,從而引發孩子的左右為難的情感體驗
有的孩子甚至會錯誤的理解
紊亂型依戀的孩子在與父母(養育者)相處時,經常覺得父母(養育者)的行為令人難以忍受、讓人恐懼,而且也很混亂。
而在不同心理學流派當中,對“安全感”的解釋也是不盡相同的,常見的有精神分析理論和人本主義理論。
有人說: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也是來自於個體對人生中不安全感的充分體驗。
回覆列表
各位讀者,安好!
我認為這個“安全基地”是指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家庭和我們的社會。由此根據個人經驗將從兩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因為繁衍的需求我們必須有個安全的基地。
達爾文同志給了我們很好的解釋,適者生存。試想我們剛出生時,不會行走,不知道冷暖,在沒有如何保護自己之前,正是有了家,有了父母的照顧,有了穩定的生活環境,我們才能順利的成長的幼兒、童年,直到長大成人。只有長大成人了才能保證我們能繁衍後代,才能一代一代的生存下去。
在這一點上,所有留下來的物種,都很好的詮釋安全基地的重要性。只不過因為人類有高度發達的大腦和長久建立起來的文明社會體系。所以造成了我們的孩子在安全基地的成長時間,要遠遠的大於其他類動物幼崽在父母身邊的時間。而在這方面,華人又比外國做的更過。但結果是好還是壞我也不知道!
第二、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