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橘紅色的幸福
-
2 # 夢想成就未來ll
首先,為什麼要垃圾分類?有多位知友已經提到了,分類是垃圾處理體系的組成部分。而垃圾處理體系的存在意義,從環保角度出發,主要有汙染控制、資源節約兩方面。垃圾、乃至更廣義上的固體廢物造成的環境健康損害,與水汙染、大氣汙染等有所不同。居民的生活用品,在通常狀態下不會造成現行環境標準上的環境健康損害。即使是日常燈、電視機顯示屏內的熒光粉等有毒有害物質,也只會在嚴重破壞、不當操作等非常規狀態下才會直接威脅到人體健康。至於廚餘、廢紙、廢布、傢俱等,隨便扔到某個凹地上攢著,產生的汙染大多是臭味、損害土壤與地下水等,並不是及時的、直接的損害。這與可以自由流動的水體和大氣汙染,在影響範圍上無法相提並論。這使得大多數公眾對垃圾汙染的感受並不強烈、沒什麼緊迫感。水和大氣汙染比垃圾類的汙染更先得到重視,也是各國環境管理實踐中的常態。而資源節約方面,因為要經歷回收、再生利用等操作,再生資源的成本經常高於直接開採的原生資源。看不到盈利空間的,沒有人主動去做。有盈利空間的,早已自發形成了縝密的產業鏈, 沒有給後來者留下多少“肥肉”。換言之,垃圾分類不急迫、又賺不到錢,公眾和政府關注度低,推動的力度自然有限。
其次,怎麼分類?這樣問其實並不準確。更合適的提法是:應該怎麼處理垃圾?分類本身是用於服務下游的垃圾處理環節的。處理的方式很多:翻新、區域性再利用、資源再生、堆肥、焚燒、填埋等。不同種類的垃圾有各自的汙染特點與適用的處理技術。垃圾自身的物理化學特點又受到來源的地域、工藝、經濟水平、習慣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在一系列可行的處理技術方案中,可用於評價篩選的環境指標也有多種型別。垃圾分類是一項由許多人共同配合完成的工作,需要耗去勞動者的時間與精力,這就產生了顯性或隱性的經濟成本。分類還需要相應的設施:垃圾筒(箱)、臨時放置的場地、運輸工具等。垃圾分類越精細,所需的各類物力、人力越多,培訓投入和管理難度也隨之增加,還可能引起二氧化碳增排之類的副作用。換句話說,不同的處理體系,對分類方式的要求有差異。總之,合理的垃圾分類方式的確定與執行,需要一整套完備的處理體系來支撐。
再次,誰來分類?根據垃圾處理體系的不同,分類可以由居民做,可以由拾荒者做,可以由政府公職人員做,可以外包給私人公司來做,還可以完全不做。不同地區準備推廣怎樣的垃圾處理體系,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但是,垃圾分類的方式、要求、具體的責任者一經確定,就應當清晰地體現在法律中,而中國現有的法律規定是模糊的。這一方面是規劃思路還未成熟的體現,另一方面,相關的社會生態問題也的確千頭萬緒,不易梳理。
最後,當法定應對垃圾分類負責的人們不按照處理體系的要求行動,會產生什麼後果?通俗的講:哥就不幹,你能怎樣?對於參與者來講,垃圾分類是個花錢的事情。在現在的市場機制、盈利第一的社會氛圍內,能自動生錢的、環境危害不大的垃圾的回收處理自有人自行推動,比如建築垃圾。而那些沒有經濟利益的垃圾,人們根本沒有動力去主動、長期地進行分類等活動。
回覆列表
對於垃圾分類有哪些不便我有以下幾個觀點;
1, 素質,市民生活習慣難改變,這和我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你仍我也扔,這是不對的。
2,“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可以說是一個高難度的判斷了。你是什麼垃圾?這是很尷尬的。不僅不同職業、教育水平、成長年代人群的理解不一樣,這也是一個極其依賴垃圾後續處理流程的分類。一千個人可以說有一千個答案。
3,尚未建立完善的分類體系也是垃圾分類如此困難的原因之一。如果僅僅想憑藉環衛工人的力量來進行垃圾分類,顯然不太現實。而這樣,也使得我市的垃圾分類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即使垃圾在街頭、小區內被分類了,回到中轉站後,又會難以分類處理,最終只能是“分了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