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丁生一
-
2 # 且聽我瞎白話
過年的習俗每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多少有點差異。我說說我們那的習俗吧,來自湖北下面的一個小縣城。
首先,我們會準備臘肉,每家養一頭豬,到年底宰了做臘肉,先是把肉用鹽醃製,然後曬乾用煙燻。
臘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打掃衛生迎接過年。
臘月二十四是小年。
過年當天會貼春聯,上山祭祖,吃午飯和晚飯的時候都會放鞭炮。餃子不是必須要吃的,想吃就吃。晚上把家裡所有房間的燈都開個通宵。
初一早上起床後會放鞭炮,我們那叫“出行”,然後去給左右鄰居拜年,當然只是嘴上說說,不用下跪磕頭。拜晚年就在家裡待著。
初二開始走親戚,一般都只走叔伯、姑媽、舅舅、姨這些親戚,一家一天,所有親戚走完年也差不多過完了。
以上就是我們那裡的風俗,估計到了我們這一代,一些風俗慢慢就消失了,比如說做臘肉……
-
3 # 金屬非標定製弟
過年,似乎只有兒時的過年才能令人回味無窮,每到年關就開始掰著手指頭算日子,期盼春節快點到來。年23過小年,每到這個時候一眾小孩就開始了興奮,因為年23到了,離過年就不遠了,過小年在我們這裡叫過地灶,王母娘娘要騎著馬回孃家過年,於是就按爺爺說的開始準備剪草餵馬,雖然看不到王母娘娘,但似乎她就在身邊,像模像樣的拿著手裡的盆簸裝著剪好的碎草粒一路撒著餵馬,覺得特別稀奇好玩。
兒時的過年由於那個年代農村經濟條件差,並沒有許多豐富的食物,無外乎是一些平常很少吃到的在過年期間盡情的享受一把,雞鴨魚肉等等,然後就是一些蘑菇、雞蛋、蛋餃、臘肉等等之類,覺得很滿足。準備吃年夜飯時放掛鞭炮然後關起門來一大家子開始吃年夜飯,一般吃年夜飯後是不出門的,在家欣賞電視節目,第二天初一一大早就起來,平常那股睡懶覺勁全無,起的比誰都早,拿著準備好的袋子跟小夥伴們挨家挨戶的去給大爺大媽、叔叔嬸嬸們拜年,不亦樂乎。現在長大了,隨著時代的變遷,年味或許沒有兒時的濃烈,方式也有不同,但穿新衣、拜年走親戚等還是不變的,一年忙到頭一家人在一塊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生活富足。很懷念兒時的過年氣氛,小夥伴們你們都還好嗎?
回覆列表
我記得的一些過年風俗主要有:
吃的方面,必備的是蒸包子(臘月一十之後到臘月二十之前)、炸肉圓(以前多在年三十晚上,主要是窮,準備早了就被小孩吃了),有的人家還蒸年糕、炸豬皮(膘)。其它還要準備些零食,如瓜子、花生等,一般也三年三十炒。
穿的方面,主要是給家人準備一身的新衣,大年初一穿上,圖個吉利、喜慶。
過年傳統儀式上主要有:
除塵,一般在農曆二十四之前,將家前屋後、室內室外打掃乾淨,取除舊換新之意,圖個吉利。
過小年,農曆二十四這天是小年,在其他方面不太講究,但會送灶神。
祭祖,在農曆三十中年準備一桌豐盛的飯菜,宴請三代祖宗,並祈求保護家人平安。下午還會到親人的墳前祭拜。
貼對聯,這是統稱,主要包括貼年畫、對聯、掛落(家鄉叫法,掛在門楣上,為長方形的剪(刻)紙,有各種字或圖案)等。
團圓飯,晚上一家人團聚,準備好豐盛的飯菜,大家邊吃邊聊。
做湯圓,飯後,炸好、炒好其它食品後,一家人一起做湯圓,用於年初一食用。
發紅包,大人給小孩每人一個紅包,還準備一個零食包,將新衣服也給每人準備好。
守夜,一家人一起守夜,可以打牌、聊天,後來有條件就一起看電視了。
放鞭炮,有關門鞭,開門鞭之分。
開口,在放開門鞭炮時,一家人會在零食包中拿出甜食過下口,說下吉利話。
忌晦:主要包括:不亂講話,特別是小孩,年三十、年初一不說不吉利的話;不動刀、剪,年初一一天不動刀、剪;不倒水,年初一上午髒水不倒到室外。不動葷,年初一一般不食葷菜。
拜年,首先是給家人,後給爺爺、奶奶,初二後給親戚。
現在新時代講新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