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故國明月照
-
2 # 燕抄水
關於剃髮易服,我就借用顧誠的《南明史》裡的話來回答:
清廷統治者把不肯放棄本民族長期形成的束髮、服制等風俗習慣的漢族官紳百姓視為“逆命之寇”,一律處斬,這種兇殘暴行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它激起了漢族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導致了長期的政局不穩以致生靈塗炭。時人陳確記:“去秋新令:不剃髮者以違制論斬。令發後,吏詗不剃髮者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
說的通俗點,就是把反抗的人全部殺光,剃髮易服這個政策自然也就順利的推行下去了。
關於清朝百姓生活的好壞,這個要分階段來看。
根據朱紹侯,王育濟的《中國古代史》,顧誠的《南明史》,常建華的《清史》等書所述:清朝初期有圈地、投充、緝捕逃人、剃髮易服等各項弊政,在這種環境下,清初百姓的生活是極其痛苦的,這也導致當時民怨沸騰,起義蜂起。隨著清朝逐漸統一了全國,掃除了殘明勢力,清朝也漸漸的由亂入治了。
康熙初期,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於是下令停止圈地,還田於民、獎勵墾荒、延長起科年限,廢除匠籍等。這些措施都為社會經濟的恢復提供了有力保障。康熙晚年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康乾時期的多次大規模的蠲免錢糧都不同程度的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正是得益於上述措施,乾隆晚期全華人口已突破3億大關。如果清朝百姓過得很差的話,是不可能滋長這麼多的人口的。
-
3 # 金兔歷史
清軍入關,釋出“剃髮令”,即“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如果有漢人敢反抗,下慘參考嘉定三屠,以強制性的手段剃髮,為了生存,不少百姓就只能選擇剃髮了。
至於清朝的百姓過的怎麼樣,這裡以一些清朝來華的外國攝影師拍攝的幾組最真實的清朝百姓生活寫照,看完後,或許能有一個直觀的印象。
這是一位母親跟自己的孩子站在自家的小土屋前。
這名小孩吸菸,並非因為家教不嚴,是因為嚴重的飢餓,讓他只能採取這種方式來解決。
這是清末窮人苦力,為了生存,只能受人壓迫。
這是清末的趕車伕,趕車伕在當時還是比較能賺錢的一個職業。
在清朝,木房是很少見到的,大多數還是土屋,在土丘上挖一個深洞,這就是一個家,下面一張圖可能看得更加明顯。清朝的酒樓,可不像電視劇裡遍地都是。
這是奶奶和孫子,兩人的臉上幾乎沒有一絲笑容。
無奈的眼神,看著就重,為謀生計,也只能如此。
清朝府中的下人,可不像電視劇裡看到的那麼體面,生活過得也不怎麼好。所以請不要把電視劇裡演的,當成真實的歷史!
-
4 # 一夢千年話古今
滿清入關後,為了加強國家統治,進一步削弱漢族文化影響及反抗意識,鞏固滿清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俗稱剃髮令,強迫漢人變換髮型為滿洲人髮型並穿著滿洲人服飾,因為髮式在漢文化中佔有重大意義,故引起不少漢人激烈反抗。但清政府透過血腥鎮壓推行這一制度,歷史記載有“一人不剃髮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的說法。還有鄉民因為不肯剃髮,殺縣令,遭官兵大屠殺的事實。因為滿清統治者的統治,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清朝的百姓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民,他們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辛勤勞作不過就是個餓不死的結局。因為統治者的腐敗和無能,加上連年的戰爭,清朝的很多百姓都成了社會的犧牲者。特別是清朝末年,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百姓更是災難不斷,禍殃連連。所以說清朝普通百姓過的是很差很差的。
回覆列表
多爾袞在入關後頒佈了剃髮令,用武力迫使百姓剃髮。古代封建王朝的百姓都不好。清朝的百姓除了剃髮外,其他還算可以。現在咱們吃的八大菜系和國粹京劇都是清末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