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夜雨92
-
2 # 紙墨之間
這個問題題的我不太識同。
盛世時期的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它們累世相傳,作者卻不是窮困潦倒。李白在那個時代遊覽祖國大好河山,寫出驚人詩句。而他有聖上旨意,吃酒、住店全免。這是個人的才華與責任。而當下?
老舍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所創作的家、春、秋等作品也不是因窮困潦倒。
文人畫的創始人蘇軾,能書、畫、文,大才子。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的作品流方世間。我個人認為是他們在他所處的時代,他們的站位比別人高,加之才華橫溢,所以創作出累世相傳的作品。
毛澤東的文、詩,氣勢壓眾。他所創作的(論特久戰)他的詩詞出自實踐,出自他的生活所見所聞,他的作品累世相傳於世界。長征二萬五千裡,不是毛澤東一個人走,而別的人為什麼沒有寫出鼓勵的驚句?
只有站的高,看的運,有思想,有才華的藝術才能創作出人類文化的精品。
-
3 # 我有春意
累世相傳的文化精品會出自窮困潦倒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之手。已經被文藝發展史所證明,這真的是一種有趣的文化現象。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想急於抒發自己的情感。我們知道,文藝是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作家或藝術家,只有受到強烈的外界刺激後,才能激發內心的情感。窮困潦倒,必然有其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強烈的刺激源,喜怒哀樂之下,必然會調動其創作衝動。
二是劇烈的反差。在作家或藝術家的心靈深處產生巨大的反差,也會有創作慾望產生。分析累世相傳的文藝精品作者,不滿發現,有不少人,都有過人生的落差,這種落差必然會產生某種失落感,也需要抒發。所謂“憤怒出詩人”,就是這個道理。
大詩人李白由民間到皇宮,又由皇宮到民間;范仲淹改革失敗,官場失意,都屬於這種情況,正是有了這種落差,才會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震盪,才能深刻體驗到喜怒哀樂的滋味,作品才會與讀者有共鳴,也才能得以流傳。當代最明顯的就是知青文學,一群有志青年一頭扎進偏僻農村,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帶來的肯定是身心的磨難,把銘心刻骨的體驗表達出來,進一步說明了“詩言志,歌詠言”的規律。
三是作家或藝術家就生活在民間,本人就是貧困者,也就更深知疾苦的滋味,最後,成為了苦難的“代言人”。宋代的大詞人柳永是這樣,當代的路遙也是這樣。
特別是路遙《平凡的世界》獲得矛盾文學獎後,竟然沒錢去領獎,無奈之下讓弟弟給他籌措經費時說的那句“日他媽的文學”,讓多少人看後落淚。路遙寫的《平凡的世界》裡的困難,其實也就是他本人所受的苦難。
綜上所述,累世相傳的文化精品會出自窮困潦倒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之手,並不奇怪。一個人到了這種地步,已經沒有自己所擔心和考慮的事了。往上走,已經沒有了希望,自己就是最底層。沒有了任何顧慮,沒有了情感的困惑,剩下的只有感到命運的不公和憤怒的情緒,他們最能懂得的民間疾苦,也最能理解百姓的想法,於是,或寄情于山水,或抒發人生的境遇,也就可以理解了。
-
4 # 紅梅工筆佛畫
這種現象古今中外還真的是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大概與社會與藝術與自己有關。
為什麼一些累世相傳的文化精品會出自窮困潦倒的文學家或藝術家之手?雖然這種現象很多,但也不能就說是普遍現象,而且也多是發生在以前,所以這也是第一個原因的緣故。
第一與藝術家生活的社會環境有關。
藝術家所處的社會環境千差萬別,有的是對藝術家所從事的藝術創作工作並不重視,甚至認為是下九流的行當,有的是因為宗教原因,藝術家的信仰或作品與當時的主流宗教格格不入,大多數的原因可能是當時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人們最重要的是解決溫飽問題,實在無力也無心去關注藝術,也許心嚮往之卻無能為力。就像中國的書畫家,大概是在明清時期才開始以出售作品為生,以前如果不能得到皇家的賞識,進入官家畫院,生活不但難以為繼也只能是畫工畫匠之流。
第二與藝術本身有關。
這應該有兩方面的影響,一因藝術而潦倒,二因潦倒而更藝術。
一因藝術而潦倒
藝術本身是有其規律和追求,不但要專業的技巧勤學苦練,還要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如果要創作出真正好的的藝術作品,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藝術家必須是全身心的投入,甚至是畢其一生的精力,所以藝術家為了追求藝術生活就無暇顧及,自然更容易潦倒。
二因潦倒而更藝術
前面說了,真正的藝術需要技巧和精神的兩個方面,而境界的高低更是決定藝術作品的高低,那些能夠累世相傳的藝術作品,必定是在意境境界上更深刻的作品,而境界的高低不但需要個人的素養還需要心靈的修為,潦倒的生活使得藝術家更能心無旁騖,更能專心與對藝術的最高追求,反而更可能創作出累世相傳的藝術作品。
第三與藝術家本人相關
藝術家可以說是一群比較典型的群體,現在喜歡用標籤一詞形容,那麼藝術家的標籤是什麼,放浪形骸,自由灑脫,清高孤傲,放誕不羈,自命不凡,超然物外,特立獨行等等,有讓人敬佩的也有讓人羨慕的也有讓人捉摸不透的,但最主要的給人的印象,應該是比較自由比較清高,這與藝術家的性格有關,而更多的是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形成的特徵,無論好壞不管褒貶,卻是的確存在,所以也更可能與普通生活脫節,當然也有的是藝術家自己故意為之,所以也免不了對一些升官發財的機會不屑一顧,自然也更容易貧困潦倒。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貧困潦倒的藝術家是越來越少,但真正的藝術大師卻也愈來愈少,能夠累世相傳的藝術作品更是鳳毛麟角,不知道這是藝術家之幸還是藝術之哀,也還是讓這累世的時間去回答吧。
-
5 # 微光人文
我認為一些累世相傳的文化精品出自窮困潦倒的文學家或藝術家,有其特定的原因。這一特定的原因其實有三個方面。
第1個方面就是在物質生活上缺乏的人在精神生活上卻並不是缺乏,第2個方面在於物質生活豐富的人無法去體會到生活的本質,第3個方面在於這一問題的不完滿性,具有以偏概全的性質。
1.在物質生活上貧乏的人,不代表精神上貧乏。在物質生活上缺乏的人,不代表精神生活上缺乏,甚至在精神生活上更比那些物質豐裕的人具有著更高的追求和理想目的,例如在歷史上。像杜甫與李白和陶淵明等人,都是在世的時候,仕途不順,但是卻寫出了震驚千古,與流傳百世的詩句與文章。
這些人雖然在物質滿足上沒有達到達官貴人的程度,但是在精神上他們甚至比那些好吃懶做的達官貴人更為的豐富,這一豐富是因為認清了生命的本質,並不在於物質享受,而在於精神的追求。
2.物質生活豐富的人,不能認清現實的本質第2個方面在於物質生活豐富的人,並不能直接體會到生活的本質,這些生活的本質指的是,人對於資深生命歷程當中的深刻的感悟,深刻的感悟來源於,對於其他人的同情和對於自身所處的時代的批判。
只有看清人民大眾勞苦的心酸和時代體制的不足才能探求到藝術的本質,每一個藝術每一個傳世的文化精品,都具有著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這一深刻含義是在人本文化與現實情境的雙重作用之下才可以成就。
因此,只有那些物質生活上並不豐富,但是,體會到了人間辛酸的人們才能瞭解到。
3.以偏概全的問題例如,在藝術史或者文學史等各個方面來講,也有許多作家與藝術家在生活上並不窮困潦倒,但是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一成就也來源於,他們可以不依靠物質生活而有了閒暇的時間去享受精神生活,因此在這一問題的問法上,其實也有著以偏概全的性質。
例如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人,都是有閒階級,沒有了閒暇時間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去創造那些獨特性的作品。
總結這就是我認為累世相傳的藝術文化精品出自那些物質生活並不豐裕的人之上的原因,這一問題,有著一定的價值,但是也有以偏概全的方面,因此要以具體的時間地點為準。
回覆列表
先來釐清一個問題,對於累世相傳的文化精品,到底窮而後工的人多,還是富而後工的人多?開啟一部唐詩,你就什麼都明白了。那些詩人大多是權高位重的達官貴人,或者至少是一個縣令,縣丞,那也是七品,從七品。只有一個布衣詩人孟浩然,那也是大財主出身。看來,富而後工的人比較多,正如說,讀書無用,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一樣。其實,我們放大了焦慮,文憑根本不代表能力,少數找不到工作也很自然。大部分,還是透過讀書,改變了人生。看來,不是窮困潦倒容易出精品,而是,窮困潦倒出了精品更珍貴。
那咱們來分析一下,什麼樣的情況下,才容易出精品呢?我覺得還是文學家,或藝術家遭受挫折,變故,困頓或苦惱,苦悶的時候才更容易出精品。你看看,哪些歷代狀元,有幾個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作?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在遭遇挫折,困頓的時候,才能激發他的志氣,磨練他的意志,使他不受外部環境干擾,從而騰出手來,有時間進行創作。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留下了這樣一段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周文王被商紂王拘囚在羑里,才推演出來《周易》,紂王為了試探他是否能卜卦吉凶,竟殺害他的長子,做成肉羹,讓他喝,他只有忍淚喝下去,消除猜忌,可見他的厲害。如果孔子一直做魯國的宰輔,他也不會增刪,編訂六經。屈原遭放逐,才吟出《離騷》,左丘明失明瞭,才口述了《國語》等等,不一而足。
德國的貝多芬,耳聾的情況下,扼住命運的咽喉,創造了《第九交響樂》。英國劍橋大學的霍金,全身癱瘓的情況下,在量子物理學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
物不平則鳴,人往往在滿懷激憤,滿懷激情,有感而發的時候,才更容易出佳作。《詩經》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激憤之作。那些才子佳人屢試不第的,達官貴人突遭貶謫的,都會藉助文學樣式自抒懷抱。孟浩然多次科考失意,求薦無門,留下了,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詩句。李白被擠兌出朝廷,才成就了詩仙的美名。杜甫遭遇了安史之亂,顛沛流離,詩歌才窮而後工,渾圓成熟。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想到燕昭王招納賢士,而自己沉淪下僚,便慨然涕下,寫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句子。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表明上是詠史的,說周瑜運氣好,有機遇,是東風幫助了他,實際上是慨嘆自己懷才不遇。
南唐後主李煜遭遇失國之痛,才有了詞中之帝的讚譽。柳永,屢試不第,才描繪出了羈旅漂泊中的相思之苦。四大名著的作者更是如此,不是仕途無門,便是家庭突遭變故。
所以人們常說,評價一個人,不是看他春風得意時做了什麼,而是看他處於低谷中是怎樣一步步走上來的。一家之言,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