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曾經花開月正圓
-
2 # 圈o
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定義,什麼是享樂?什麼又是吃苦?拿一種稍微極端的事情舉例,我每天24個小時,除了6個小時睡覺,其他時間除了吃飯上廁所,都是在讀《馬克思原理》這種書籍,我是在享樂還是在受苦?那每天除了吃飯上廁所我都在看電視劇,這是享樂還是吃苦?
你會發現其實享樂還是吃苦都是及其主觀的問題,是在於我們自身對於行為的態度,如果我非常喜歡讀哲學,那麼研究馬克思就是我的享樂,反之,如果我只是不得不,那麼就是一種天大的折磨。
有了苦樂的主觀性的前提,我們來探討人的一生應該追求什麼?這個問題真的是非常深奧,無數的哲學家都深深地陷入其中,也給出了無數種答案,其中我最認同的答案是——幸福,不是指邊沁功利主義中大多數人的幸福,而是一種自己內心的幸福。為什麼會是幸福呢?
我很難去解釋,因為一旦認同這個觀點,追求幸福就像是不證自明的真理一般。但你可以試著去追溯自己的一些行為
我為什麼要上學?
因為要找工作
我為什麼要工作
因為要賺錢
我為什要賺錢?
因為要買房子車子和必需品?
為什麼要買?
因為意味著安全感
安全感又意味著什麼?
有穩定的事業和家庭
這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
你會發現,無論怎麼入手答案似乎都繞不開幸福。那麼什麼是幸福,這又與苦與樂有什麼關係?
苦樂,在我看來,題主就是在將樂對應到模型中的快樂,苦則對應到意義。
但是,有一個非常大的陷阱隱藏在裡面,甚至在我們的文化中,為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一定是苦的呢?
英文中有句諺語:No pain, no gain. 中文語境也存在於多類似的句子。這個就是我想說的陷阱,我們下意識的把有收穫的事情或者有意義的事情看作是極其痛苦的,為什麼呢?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為什麼這個耕耘不能是快樂的?也就是說在幸福=快樂+意義中,快樂和意義並不是對立的,一個自我和諧的人應該是互為補充的。
舉個例子,一個人每週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他可不可能是非常幸福的呢?可能,因為他享受於他的工作,所以對他來說意義和快樂得到了統一,這是十分讓人羨慕的狀態;但有沒有可能是極其不幸福的人?也有可能,他工作對於他來說只是餬口的事情,甚至更糟,他只是不得不做這份工作,快樂和意義都並不存在。
而在我看來,“應給及時行樂還是先苦後甜”就是快樂和意義並沒有得到統一,自我的和諧沒有能夠實現,怎麼樣改變這種狀態呢?
要麼改變外在,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我和諧更容易出現。
但究其根本還是應該探索自己的內心,因為喜歡往往都是一個正向激勵的過程,學會欣賞自己的事業,appreciate對應的意思不光有感激,還有增值。
在認同了幸福這樣一個終極追求之後,我覺得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但同時追求幸福是一個一生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探索自我的過程,沒有辦法奢求誰能夠幫助你,所以問題的核心還是一句最古老的話語“認識你自己”。關於更多,強烈安利哈佛《幸福公開課》和一些積極心理學方面的科普書籍,我在因疫情而誤了我很多人生大的程序的寒假思考了很多這樣的問題。
回覆列表
你來到這個世界家庭決定了你命運的一半。有背景有社會地位的家庭為你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只要努力學習刻苦認真前途一片光明。假如你出身於社會底層老百姓家庭你想有美好的人生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也許有機會改變命運。人生的定位受各種客觀因素限制,在個人奮鬥選擇時,有時像買彩票賭運氣。如果是你的努力付出碰上了機會,就會改變命運。來到這個世界上吃苦受累是一定的,想逃避走捷徑去享受生活機率不高。最好是不要浪費青春歲月找準目標,不要異想天開,天上會掉餡餅,機會永遠是為有準備的人的預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