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達天下隨意

    鹼性鋅錳電池:正極是碳棒,中間填充物是二氧化錳(陰極活性材料)、氫氧化鉀(電解質),負極是鋅粉。

    當我們擠壓電池的時候,實際是讓這些未完全反應的反應物更充分接觸,從而繼續放電。

  • 2 # 電子之家論壇

    小時候作為一個立志當科學家的小花朵的我,沒少對電子產品進行深入研究。家裡不少電器有時候經常會被我進行不可逆的解剖研究。這種1號電池也不例外,這種工作電壓標稱是1.5V的電池是一次性電池,也就是不可充電電池。另外一個別稱是乾電池,乾電池常見型號是1號、5號、7號電池。這些乾電池形狀有扁平、方形、圓筒形,生活中用的最多的都是圓筒形狀的乾電池。小時候搞深入研究的乾電池就是比較大的那種1號電池的乾電池,因為使用頻率太多,那時候人們家裡都有幾支手電筒,當時的手電筒就是用的1號乾電池。

    如果你是個80後的男孩子,小時候肯定拆過這樣的乾電池。(其實女孩子也有拆,拆來收集上面紅色的塑膠蓋串起來玩。)

    我曾經拆過不止一個,開始都是暴力直接用砍柴刀把它劈成兩截的。後來經過多次嘗試,業務熟悉了之後,我已經能夠完整地把1節一號乾電池給完全拆散分成一堆物品,其中包括:一根黑色的石墨棒、一個接在石墨棒上的銅皮帽子、一個鋅鐵皮筒子、一箇中間帶孔的塑膠絕緣蓋子、一堆黑色的粉末,還有一些像米糊一樣的白漿、一些牛皮紙樣的絕緣紙,有些還會有紗線。拆完之後手黑得不行,如果手受傷了有傷口的話碰到那些白色的“漿糊”,傷口會非常疼,要用大量清水去洗手才能緩解疼痛。如果有農村娃記得當時鎮上擺路邊攤看相點痣的的話,那些攤主用來點痣的白色“漿糊”其實就是這種乾電池裡拆出來的。

    ▲上圖,就是一個乾電池的基本構造原理,我們可以從它的剖面圖看到,中間的一根石墨碳棒,就是電池的正極,而整個電池的外殼,就是那個鋅筒,就是電池的負極,在電池的正極和負極之間有一堆黑色的粉末和“漿糊”狀的電解液,乾電池就是靠鋅筒裡的黑色粉末和白色“漿糊”狀電解液進行點解產生電子,電子經過中間的碳棒傳導到用電裝置。

    使用一段時間的乾電池,最先和鋅筒、碳棒接觸的粉末、電解液化學反應發生完成電子逐漸變少了,這個電池就沒有電子電流輸出了。如果這時候在外部用東西砸這個鋅筒,鋅筒受擠壓變形,裡面的電解液和黑色粉末互相擠壓,中間沒有經過化學反應的粉末會再次接觸到電解質進行反應,再次產生電子,傳導到碳棒上,這個電池就又恢復了電量。

    所以,為什麼這種乾電池有時候我們砸一下它的外殼又會繼續有電,原理就是這樣,電就是這麼來的。

    小時候第一次砸的乾電池,就是因為手電筒的電池沒電,電筒不夠亮了

    80年代,手電筒是家裡必備的電器了,那個年代農村的電力設定簡陋,經常會停電,晚上停電的時候,手電筒就是居家旅行必備神器了。

    我第一次見到砸電池是在我們農村裡,當時家裡好多支手電筒的電池都沒電了,電池裝進手電筒裡面勉強發出一點紅光,當時的手電還會有加長套筒,把普通兩節乾電池的手電筒能夠加長到3節或者4節,但是即使加長了電池也不夠電,當時購買電池要從山村裡住的地方到鎮上買,非常不方便。臨時急用沒辦法的時候,我那個在讀高中的堂哥,把所有乾電池都一股腦拿到外面,找來一個鐵錘,逐個把那些乾電池都拿起來敲敲打打,把電池殼都敲得坑坑窪窪。

    全部敲完之後,找來電筒,把敲得坑坑窪窪的電池又裝進去,神奇的一幕發生了,之前還點不亮電筒的電池,現在裝進去,電筒的燈珠居然非常亮了,亮度簡直和新買的電池一樣。

    只是後來發現,經過這樣敲打的電池,雖然有電,但是使用時間也就兩三個晚上就沒電了,但是這也足夠拿來應急使用了。

    如今,我們家裡使用的熱水器和煤氣灶裡面都是用這種1號乾電池,我還是會經常把沒電的電池拿鐵錘來敲敲之後再使用一段時間,能節省使用一個是一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賣吃出40只蟑螂,外賣還能不能吃,如何健康吃外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