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白楊樹的樹
-
2 # 馬火蟻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要想讀懂詩歌,那就多讀幾遍,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
第二,要懂得抓詩眼,就是關鍵詞句。詩的結構一般是起承轉合,內容大多是託物言志,借景抒情,託物寓意。抓住關鍵詞句把作者的志、意、情弄明白了,這首詩的意思,大體上也就明白了。
第三,要想更準確深入的理解詩意,還需瞭解作者的生平、寫作的背景,結合自己的觀察積累和對社會的思考認識,綜合分析詩文內容,才不至於理解偏頗。
古代詩歌,有比較淺顯易懂的,但更多是難以理解的。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借鑑:
一、抓題眼
標題富含著諸多資訊,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型別等。
如北宋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一詩,“春日登樓”寫詩人在春天登樓遠眺所見之景,“懷歸”抒的是懷念家鄉之情。
如唐代詩人張旭的《山中留客》,詩題點明瞭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詩。
二、瞭解作者身世及所處朝代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必須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遭遇、心境的不同,會有截然不同的情感。
如霜葉紅了,有人讚美“紅於二月花”,有人卻傷心地覺得“總是離人淚”。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如何,朝政如何。
如王安石的《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在擔任宰相期間,力主改革,但最終因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王安石堅持自己的改革主張,不向保守派屈服。瞭解了這樣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態度。不管處境如何,寒冷且無花為伴,梅花依然會開放,並逸香於世。
三、看註釋,抓暗示資訊
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解讀起來需要聯想,這實際上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這也使得詩意呈現多義性。讀詩時的想象,沒有固定的模式,關鍵是合乎情理。
如“高樓聊眺望”,就交代了登上一座高樓極目眺望遠處的情景。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尋訪者與童子的三番問答,至少要用六句話來寫,但詩人採用答話問話的方法,精簡為四句二十個字。這就在句與句之間留下了空白,要我們讀者去想象補充。
四、注意詩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詩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藉助意象來表情達意。
比如杜鵑:常用於表達難以撫平的思歸的愁緒。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哀猿:常用來表達心中的哀愁。李白《自巴東舟行經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江寒早猿啼,松暝已吐月。”
春:常用以表現溫暖、生命與興盛,表示美好的時光。韓愈《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也常用於表現傷春、惜春之情。梅堯臣《蘇幕遮》:“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秋:常用來表現肅殺、衰敗、淒涼的情調。阮籍《詠懷》:“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杯銷濁酒,愁眼見黃花。”(悲秋)
登臨:這是一個人體動作意象,用於表達嘆老、思鄉、懷人等多種情懷。杜甫《登臨》:“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五、注意詩的最後兩句
古代詩詞常在末尾兩句點明題旨,閱讀時應該重點注意。
杜甫有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看前兩句,只是寫色彩明麗之美景,情感如何還難以確定。後兩句則點明瞭詩人思歸之情。詩人流落他鄉,一年又一年,思鄉心切而歸期難知,心中是何等的傷痛。由這後兩句可知,此詩用的是樂景寫哀的手法。
以上介紹的幾種方法,可供閱讀詩歌時參考。當然,讀懂詩歌的根本途徑還是要靠多讀、熟讀,再好的方法也只能起一些輔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