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孚鑑
-
2 # 冷暖看人生
提到張弘範,就必然要提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提到文天祥,就又自然聯想到張弘範。何也?因為是張弘範俘文天祥。他不但俘文天祥,而且還通過文天祥使書招宋大將張世傑降,文天祥曰:“我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乃遞上《過零丁洋》詩,以表自己的堅貞不屈。我曾到廣東省的東莞,專門去了零丁洋,在那朗誦文天祥寫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來,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不知曾鼓舞了多少愛國不屈的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面對此時此景,一種仰慕,一種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在北京東城區的“文丞相祠”,我讀文天祥臨終前寫的《正氣歌》,聯想文天祥列舉了歷代春秋時太史齊君三個兄弟被殺,其弟仍忠實寫史、春秋時晉國太史敢於秉筆直書;張良五世為韓相,後被秦滅而復仇,蘇武出使匈奴扣留十九年而不降、嚴顏被張飛俘而不降;嵇紹為保護晉惠帝被殺死在惠帝身旁、唐張巡在安史之亂時每次與賊戰都氣血湧蕩,諸葛亮兩次出師北伐曹魏,曾向後主呈上前後《出師表》、祖逖率軍北伐收復黃河以南失地……道出了“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的忠烈誓言。“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驚天地,泣鬼神,浩然正氣,可歌可泣!
張弘範是河北定興縣人,他的所在地已屬金代金中都(今北京)管轄,而定興縣又是秦代置范陽郡,金大定二年改定興縣,後成吉思汗統蒙古大軍滅金,後又滅宋,作為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範,他使弟張弘正為前鋒,俘文天祥於廣州五坡嶺,次年厓山擊敗南宋張世傑大軍,在石壁上刻“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而還,這不能不說他為推翻宋王朝建立元朝立下了巨大的功績。
宋王朝的後期,由於因循苟且的思想統治,政治上腐敗,經濟上崩潰,其用兵費用雖然達到全部賦稅的十分之七、八,也沒能挽救其失敗的命運。北宋自真宗與契丹訂“澶淵之盟”,每年給契丹二十萬兩銀、十萬匹絹的歲幣,後在契丹恐嚇之下又增加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宋王朝為了換取西北邊界的苟安,就每年向西夏“賜”(實際上重金收買)銀萬兩、絹萬匹、錢二萬貫,到了1044年10月,宋“冊封”西夏李元昊為夏國主,每年“賜”銀七萬兩、十五萬五千匹絹、茶三萬斤,另在各節日和李元昊生日“賜”銀二萬兩、銀器兩千兩、絹、帛、衣等兩萬三千匹,茶一萬斤……北宋王朝對契丹和西夏“屈己增幣”,河北人民飽受“長苦辛”,致使1127年,金滅北宋,統治中原。
宋代大政治家、大詩人王安石看到宋王朝的腐敗、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寫過一首《河北民》古風,詩中寫道: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攜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
正如當年腐朽的北宋在新興的金朝面前不堪一擊一樣,腐朽的金朝在內外交困、走投無路的處境中,於1234年結束了其統治,不得不臣服勢力強大的元朝。而作為公元1238年出生的張弘範,曾是元的大將,為元效力攻打南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張弘範還是一個重情義的人,就在他俘虜了文天祥之後,他以禮相待,勸降,當他看到文天祥寫的《過零丁洋》以後,知文天祥矢志不移,才把文天祥押送元大都。
他在給友人寫的《南鄉子·送友人劉仲澤北歸》一詞中也說:“幾度留君留不住,傷情。一片秋蟬雨後聲。無語淚縱橫。別酒和愁且強傾。後會有期須記取,叮嚀。莫負中秋夜月明。”其情殷殷。
在《南鄉子·寄劉仲澤》中說:“莫比紅塵兒女輩,須知。義士交情死不移。”體現燕趙慷概悲歌之士的義氣。“誰唸書生寒屋底,傷悲。忍淚窗前聽子規。”征戰幾時了?他在《青玉案·寄仲澤》中說:“吟風賦月,論文說劍,無個知音侶。”又透著無知音的苦悶、淒涼與孤獨。所以,他見到友人是那麼捨不得離開,在《燭淚》一詩中說:“惜別終宵話不休,煌煌燭影照離愁。蠟花本是無情物,特向人前也淚流。”這裡坦露的他的內心是多麼重賢敬義,以及失去友人的悲悽,其情切切。
今天,我們看張弘範的詩詞,也看到了他所處時代的一個縮影,從中也看到了他戎馬一生的真實思想,瞭解了他這個人。評價歷史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環境,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拿今天的標準要求古人的思想,只能以史為鑑,用科學的發展觀面對今天與未來;對歷史的人物評價,功是功,過是過。應該說,宋元之戰的結束,標誌著中國歷史上元朝完成了全國統一大業,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劇以來,全國先後出現的五代十國的分裂,宋與遼、宋與金的對恃,以及蒙古、西夏、大理、高昌、吐蕃等民族三百多年來國內幾個政權並存的局面,改變了北宋長期以來積弱不振的國勢。
-
3 # 野史共享
說起張弘範,最出名的就是他曾俘虜了宋朝大臣文天祥。但是他感慨於文天祥誓死不屈的正氣,對文天祥很客氣。從張弘範對待文天祥的態度來看,張弘範也是很有氣節的人。後來,張弘範要文天祥寫一份勸降信,文天祥提筆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那麼,為何說張弘範是漢奸呢?
因為張弘範是一個漢族人,出生在南宋,但是他卻為元朝做事,也就是為蒙古人做事,而且他帶領蒙古人將南宋給滅了。正是這個行為,讓他戴上了漢奸的帽子。而且他再滅了南宋之後,還在一塊石碑上刻字,大體意思就是大將軍張弘範親手滅了南宋王朝。
石碑刻字的行為更加大南宋人民對他的敵視。自己投靠外人來攻打自己的國家,將自己的國家滅了,而且還要嘚瑟!所以南宋人民視他為南宋的大漢奸!
還有一種說法稱張弘範為民族英雄。因為他雖然是漢人,但是從小在元朝長大,他的一切都是元朝給他的,所以幫助元朝建功立業是他份內之事。對於元朝他是民族英雄!
-
4 # 付凱91458867
張弘範還是一個重情義的人,就在他俘虜了文天祥之後,他以禮相待,勸降,當他看到文天祥寫的《過零丁洋》以後,知文天祥矢志不移,才把文天祥押送元大都。
-
5 # 三隻眼睛的貓
各為其主罷了,張弘範出身便是金中國人,那是北方燕雲地區先後被契丹女真統治。燕雲地區的漢人早已沒有了家國情懷,俘虜文天祥自然也絲毫沒有覺得有什麼民族情感在裡面
-
6 # 使用者3099454688667生
張弘範,其人為滿清當漢奸為人所不齒,如何評價他,只能給它一個成語,良知尚存。我十分欣賞文天祥的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我一直推嵩,大丈夫生而何歡,死而何懼,來自三國演義大將張遼之口。
回覆列表
提到文天祥,就會想到南宋末的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的文天祥。他在當時和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漢末三傑。當然文天祥雖然是抗元名將,但是他還是不能改變宋亡的結局。後來文天祥戰敗被俘,囚禁於大都三年。在文天祥囚禁期間,他雖經威逼利誘,但卻始終誓死不屈,最終英勇就義。
而張弘範是張柔第九子,為元初大將。他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重要指揮者,其打敗文天祥和張世傑,很受忽必烈的器重。
那張弘範是何人呢?如何評價呢?
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時,張弘範二十四歲,被任命為御用局總管。張弘範嚴以律己、廉潔奉公、公平合理、胸懷坦蕩。故而張弘範不僅得到忽必烈的器重,而且還深受士卒的愛戴和信賴,所以其在軍中亦有頗高的威望。
在後來元滅宋之戰中,張弘範是為蒙古立下赫赫戰功的。元朝廷因其功,是為他安排了不少的慶功活動。
不過張弘範班師回到京城卻得了病。當然忽必烈是很關心他的病情。不僅命人每天要向他彙報張弘範的病情,而且還說凡軍國大事都要先和張弘範商量。
張弘範作為元朝廷重臣,還曾救下不少人,比如宋滅亡後,但很多人心裡並不甘心臣服於元朝。所以浙東一帶就發生了叛亂,當然叛亂很快被鎮壓了。
本來以蒙古的慣例,降後又叛,是要屠城的。但張弘範不忍心發生這樣的事,所為就只殺了幾個為首人,而保全的一城人的性命。
後來張弘範的病越來越嚴重,到他四十三歲的時候,因病去世。其去世後,元朝廷追贈他為銀青榮祿大夫、平掌政事,諡號為武烈。後又加贈為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諡號為忠武。再之後又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諡號獻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