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散人堂主
-
2 # 使用者11905157991
站在師父的角度,這叫“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站在弟子的角度,這叫“學無先後,達者為先”。
郭德綱曾在節目裡笑稱,自己這輩子都成不了相聲藝術家,但是絕對稱得上一名相聲教育家。雖然有開玩笑的成分,可我們不得不承認郭德綱確實有過人之處,特別是傳授相聲業務方面。
我們就拿岳雲鵬做個例子。
2004年3月,岳雲鵬和孔雲龍從麵館辭職來到德雲社學習相聲。最初的半年就是在小劇場裡幹雜活,看別人的表演。半年後岳雲鵬才開始正式學藝,背一些相聲貫口。為了練習普通話發音,經常站在室外大聲的念報紙。
2005年6月,岳雲鵬第一次登臺說相聲,一段二十分鐘的《雜學唱》他才堅持了三分鐘,就被觀眾轟下臺,而此時和他一起進入德雲社的孔雲龍已經有模有樣了。
2006年經過半年多的練習,岳雲鵬終於可以完整的表演一段相聲,小嶽也開始體會到作為相聲演員在舞臺上的樂趣,即使這時他還不掙錢。
2009年6月12日,岳雲鵬正式拜師郭德綱,這時他已經整整學了五年相聲。2010年德雲社遭遇風波,但是並沒有停下發展腳步,德雲社重新開業後反而發展更好。岳雲鵬也跟著師父到處巡演,獲得不少機會,正式成為德雲社的臺柱。
2014年岳雲鵬登上春晚舞臺,這年正好是他學藝的第十年。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許多付出的努力不被人知而已。
-
3 # 眀瑜芳城
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得明白什麼是相聲和普通話這兩個概念。
一、相聲
一種民間說唱曲藝。相聲一詞,古作象生,原指模擬別人的言行,後發展為象聲。象聲又稱隔壁象聲。相聲起源於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在明朝即已盛行。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相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
二、普通話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它作為我們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一方面,作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話,數百年來作為官府的通用語言傳播到了全國各地,而發展成為“官話";另一方面,“白話文運動”以後,作家們自覺地用普通話寫作,湧現出一大批作為普通話書面語規範的典範作品。“國語運動”又在口語方面增強了北京話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語音成為全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北方方言區自身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人口優勢等客觀條件奠定了普通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
從這兩個有待考究的解釋上至少可以看出相聲的語言傳遞不定是侷限在普通話,再者郭先生的支柱產業——德雲社裡的藝術家裡,方言者還是佔多數的,因此可以說普通話說不好不代表不能說相聲,郭先生只是很好的理解這些個概念含義。用邏輯和藝術把所謂的相聲說好!
來自閩南語系的我,其實,提到相聲和所謂的段子,小時候晚上閒暇時吹著海風,聽七臨八舍的人說笑,一整晚都是笑著的,達到合不攏嘴的境界,只是所謂語言的界限,傳播不開而已!
回覆列表
說相聲可不一定非得用普通話,老北京話、天津腔、東北話、甚至南方話皆可說相聲,只要吐字清楚、觀眾聽懂、包袱兒夠響即可。
比如最典型的大兵,基本就是南方話,也蠻好的。還有臺灣的相聲演員,講的段子我們幾乎都聽不太明白,不也上了春晚了嘛。
和他們比起來德雲社的普通話算很標準了,偶爾加點方言,調節一下氣氛不是更好嘛?比如岳雲鵬總說的那句“打死你個龜孫兒”,效果爆棚。
說實話,德雲社裡多數演員普通話還是很標準的,比如郭德綱、于謙、高峰、郭麒麟、張雲雷、陶陽等等。個別演員有點方言,比如岳雲鵬,標準的普通話中偶爾摻和進來的河南方言,燒餅和張鶴倫的東北腔話,尤其張鶴倫的東北腔更重,但這恰恰結合他們的特點,有點畫龍點睛的意思。
如今的社會是東西南北文化大融合,相聲更是曲藝界的“大雜燴”,所謂“演員的肚是雜貨鋪”,節目多元化沒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