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mkae2124

      呵呵,剛看了中央10套的百家講壇,也是在講這個“王陽明格竹子”。  從中國科學的發展史來講,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否定,其影響好像是負面的。“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其中的“格”是研究的意思,“物”指客觀事物,“致”是取得,“知”就是知識、認識。“格物致知”就是研究客觀事物取得知識。荀子說“大天命而思之,制(知)天命而用之”,就有些崴了,大體上還不錯。崴就崴在他把“格物致知”簡化為“大而思”,其中可能的實驗研究被排除了。  到朱熹,他提倡“格物窮理”,就是要透過認識大量現象來總結一種普適的規律。朱子的理學,別的不論,但格物窮理是對格物致知正確的具體化。  但到了王陽明,他要實踐一下怎麼格物窮理。於是一連七天靜坐在他辦的書院裡觀察(就算“格”)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廢寢忘食、目不轉睛地看著、想著,一直坐得支撐不住,病倒了,也始終沒有體會出竹子的道理來。  這就是“王陽明格竹子”這個故事的由來。應該說,王陽明能這麼做實驗算相當不錯的。後世的梁啟超,孫中山,陶行知都受到了他的影響,建議樓主友看看他的評傳吧。守仁公可是一個“完人”啊。  有明三百餘年江山,以文臣治軍者,無出守仁之右。  上馬為將,下馬為師。  文能安邦定緯,武能保家衛國。  用在他身上最合適了。  他的詩文也是一流的。  只不過因為他在哲學上的成就。所以,掩蓋了他的才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腰間盤只會往有神經的方向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