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建築界的小可憐
-
2 # 夏毛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語一直以來存在很多的爭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似乎誰也說服不了誰。“天誅地滅”倒不存在爭議,最早見於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五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誅滅,神明鑑查。”用來形容罪孽深重,為天地所不容。
縱觀林林總總的爭議,其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語的出處。許多學者引經據典,說什麼它源於孟子的《盡心上》 ;有些人說它源自《禮記·禮運》 ;還有人說它出自《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二十四集:“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甚至還有人說它出自施耐庵的《水滸全傳》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文人們之所以要爭,是試圖透過找到它的來源,分析當時的語言環境和歷史背景,來詮釋它的真正的涵義。筆者認為,既然它的出處如此重要,那就讓他們吃飽後再繼續爭論下去就是了。
二、“為己”究竟是什麼意思。人們對於這兩個字的理解也是針鋒相對、甚至是完全相悖的。
第一種常見的理解是:為自己、為個人謀利益。一個人如果不從自己的個人利益出發、不去做對自己個人有利的事,那麼,他(她)將無法存活於天地間。市井百姓中有很多人都這樣理解。只要有人說他(她)自私,他(她)便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來反駁。這時,“為”字被念著第四聲,並被理解為“給;替;為了”。有的學者也支援這種說法。認為不管它原先是什麼意思,語言發展到今天,只要眾多人認同,就可以這樣使用。
第二種較多的理解是:“為”字念第二聲,是“修行,修為”的意思。“為己”就是注重個人修養之意。一個人如果不注重個人品行的修養,就很難在天地間立足。
第三種常見的說法是:根據佛經《佛說十善業道經》“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己”應是“修心;修行”之意。用於教導信徒與人為善、慈悲為懷、心向佛主,四大皆空。所以,“為己”不可能是第一種理解,因為這種理解顯然與佛家的理念背道而馳。
筆者認為,從中華歷史文明發展的角度看,社會是不斷進步的,而追求美好生活、和諧和平社會一直是各個時代人民大眾的美好願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語,不應該是慫恿大眾以個人為中心、自私自立的消極論調,而應該是古代聖賢或先人予天下人的警世良言,告誡世人要注重個人思想品德修養,潔身自好,方能立足於社會。
-
3 # 老一百楊京廣
人不為己,囚禁自己的天地才能誅滅,這個人才能走出三界不在五行中,獲得佛教中說的:大自由大自在。這是一句修煉成果的評語,被人誤解至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地,這個天地與三界五行對應,就是囚禁自己的籠子,在籠子中三道輪迴,永無出頭之日,那麼,怎麼能衝出牢籠,走出三道輪迴,只有一個辦法:不為己,於是囚禁自己的天地,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也就誅滅而不存在了,獲得大自由大自在。
回覆列表
人如果不做“自己”,天地都會讓“人的自己”消失。
人是後天構建的生物。
先天上,人是動物,由人猿進化而成。
在先天和自然規律上,人是動物的一種。
人的一切行為,都符合動物的本能。
唯有當人,開始做“自己”的時候。
人才區別於動物,區別於他人,有了獨一無二的“己”。
唯有當人開始做“自己”。
外界對人的改造,才會被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改變。
天地對所有動物,所有生物,都是一視同仁,不加理會。
人的經歷,各有差異,各有不同,但不管人遇到怎樣的經歷。
世界,天地,都不會刻意去偏愛,主動去照顧某人。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人不為己,就像灌木不去吸取Sunny和雨露。
天地都會自動的去淘汰這些人和動物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