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說下這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我看過很多版本的解釋,隨著深入研究《道德經》發現我們現在讀的版本跟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不少字有區別,比如上頭上頭這一句,帛書版的原文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這樣是不是說明這一千多年來我們還有好多地方一直誤會著老子的本意著呢?
-
1 # 大niu手記
-
2 # 外星文明新時代
恕本民科直言:
悟道者,對道德經從不存在什麼爭議!
反之,有爭議者,皆為不悟道之芸芸眾生!
-
3 # 樂樂和田玉雕工作室
小國寡民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②,使民重死而不遠徙③——雖有舟輿,無所乘之④;雖有甲兵,無所陳之⑤。使民復結繩而用之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⑦——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⑧,民至老死不相往來⑨。
這是在當時社會紛亂,戰爭頻發,國家與政權經常更改,百姓流離失所,命如草芥的條件下所能想出實現世界和平的唯一方法了。是與其不爭,牙硬短而舌柔長,復歸嬰兒,無為等思想一脈相承的。
-
4 # 御今之有
以德報怨吧!這個孔子所提倡的以直報怨所不同,畢竟儒學講究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畢竟宋以後一直都是以儒學為主,而且影響至今。
只能說老子和孔子的受眾不同吧!孔子是有教無類,老子道德經傳世還是函谷關守將尹喜這類人。而且自儒學興勝後,凡是以以直報怨為準則的官員大都會把自己敵對勢力置於死地,從不考慮自己身後之事。
-
5 # 白眉王
個人認為是對“無為”的理解,一直存在入世、出世兩種觀點,至今爭論不止。個人認同入世,無為而無所不為也…不到之處,請大家指教…
-
6 # 和明先生6
我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也會遇到一些困惑。比如,
無為和為。
總體來說,老子講無為的多。但是最後一句話點題卻點到為上:“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7 # 歪嘴小個子
讀書不可忘本,道德經是求道的。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道,不修道談中國文化,都是戲論。
所以學者僧道,其文廣雜而難和,天天吵。
反之,修道有成者,法法融,處處和,同於百家而無諍。
-
8 # 有話少說
無為而治。
老子言的是,聖人之治,在《道德經三章》。
無為而治,孔子曰的,在《論語衛靈公篇》。
白底黑字,印在書裡。視而不見,還是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了?
-
9 # 趙日金141
《道德經》,作者是老子,卻有不同的版本,文字有區別。
這不是對《道德經》裡爭議最大的一句話是哪一句話的問題。
若肯定老子作道德經,則只能是一本。
事實上卻有文字不同的版本,這有兩種可能。一,只有一本是真的,而哪一本是真的,還不能確定。二,都是打著老子的名字的偽作。
-
10 # 那一瞬間忽然覺得我的
當今社會沒有人達到老子的高度,何來的爭議,,就當時的社會背景,老子的道德修為,我們現在人只能用猜的,沒悟透都是錯的,悟透都是對的。
-
11 # 多年生草本
一百個人讀《道德經》有一百種理解,我說一下我眼裡的道德經:
道是力量,看不見、也摸不到。它是天意。平時居住在自然萬物中並調控自然萬物。跟隨自然萬物,天下的事物將樣樣在道上。依照道做事,被叫作無為。在道的規則下,人們無為就是道。
如果人人在道上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是狀態是德。人人有德時天人合一。
人人皆在道上時,可以無為,老子提出的無為,是人人在道上時的情況。在道上,什麼都不需要,只需要跟隨道,就象水一樣,老天需要我怎麼樣我就怎麼樣;就象風一樣,隨時聽老天的安排。
天人合一時,不會出現“德”這一概念,大家無為就很好了,用不到“德”。
當需要“德”這一概念是時候,就是偏離了道。
人們偏離道,就出現了德,德成了人們的標杆;
再後來,人們又偏離了德,這才強調仁;
再後來,人們又偏離了仁,這才強調“義”;
再後來,人們又偏離了義,這才出現“禮”;“禮”同“理”,人人在講理時,社會亂了,因為,各人有各人的理。執著於理,混亂開始了。怎麼辦?
為對治混亂,這才又誕生了“法”。
“道”、“德”、“仁”、“義”、“禮”、“法",人們就這樣從“無為”走向“有為”的,因為遠離道,再不“有為”就亂套了!
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因為水自始至終還在道上!
希望題主參考。
-
12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道德經》的解釋裡最有爭議的一句話是“道”這句話。因為,古文言文一字就是一句話,故《道德經》五千字叫“五千言”。
何為道,何為德?為什麼有的人和集體走得路斷人行,都從橋下偷跑,用潛規則?原因就在於不知此道德二字的操作意思:
不看重交換丶票決發財當選榮耀為“德”,如橋,不看重道,但遵道;
交換丶票決為“道”,如路,要選德、橋。
德與道二者的關係是對立統一,叫"道德、道橋”。
例如:
有德的人如橋,參加票決的人如道,你道不選走我橋,正好休息一下,無官一身輕,選擇了我橋,擔子更重,義不容辭;道不選擇橋,就是斷路,過不去,必須選擇橋才能經過,道如不選擇橋,就是選擇了下地獄的奈何橋,死不能返回。如果橋看重、賄賂道的選擇,那叫腐敗無德的剪徑橋(不是橋),“要從此橋過,留下買橋財”,也就是奈何橋。
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
-
13 # 唐塔正和
真的道,根本就不可描述。
說一句玄幻的話,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不管怎麼描述,我們知道他說的是什麼就可以了,自己慢慢體會,真正的道理語言描述不出來,描述出來的就不是道理。
佛家常說彼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菠蘿菠蘿蜜及非菠蘿菠蘿蜜市民菠蘿菠蘿蜜。
其實和老子描述道是一個意思。
儒家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之間就是波羅波羅密也就是道。
所有人都在說道,各有各的方式,各有各的體味,自己明白就好。
-
14 # 豹蹤潛行
老子《道德經》裡爭議最大的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段話了。因為人們都“精明”到自己絕非“芻狗”的行列,所以總有人用各種解釋來“稀釋”、“平緩”老子的觀點。其實站在“上帝”的視角,“萬物”、“百姓”百嘛不是。
兩千年的時間裡,《道德經》全文完整傳下來的可能性就很小,中途各種手抄本的謬誤,不同時代人理解的偏差,多一字少一字的,到現在可能跟原本的版本天差地別了。
再者時代不同,我們跟作者所處時代不同,每句話可能都跟我們理解的不一樣。畢竟差十歲都有代溝了。
所以參考各個時代不同人們的解釋去理解吧,有爭議的就按自己想法去理解,不必過分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