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螞蟻科學

    “一開始印象不好,後來做什麼都讓人感覺不好。”

    這種現象被稱為“首因效應”,我們又稱之為“第一印象效應”

    首因效應

    解釋1:

    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外界資訊輸入大腦時的順序,在決定認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視的。最先輸入的資訊作用最大,最先接受的資訊沒有受到任何干擾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資訊加工精細;儘管最後輸入的資訊也起較大作用,但後續的資訊則易受忽視,資訊加工粗略。

    解釋2:

    最先接受的資訊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構成腦中的記憶圖式。後輸入的其他資訊只是被整合到這個記憶圖式中去,即這是一種同化模式,後續的資訊被同化進了由最先輸入的資訊所形成的記憶結構中,因此後續的新的資訊也就具有了先前資訊的屬性痕跡。

    其實,我們更傾向於把第二種解釋的效應稱為“暈輪效應”(光環效應),

    “暈輪效應”(光環效應)

    一個人剛開始給你一個好印象,後來的你對他做的其他事情也會帶上之前的好印象。

    當然,第一印象並不是牢不可破的。當你發現一個人後來的表現與他/她給你的第一印象相差甚遠的時候,你對這個人的認知圖式便會被打破重建,你漸漸發現他/她並不是那麼一個人。

    同樣地,對騰訊遊戲的印象及評價也是如此。如果它的遊戲真的做得好,積累口碑後翻身也說不一定呢。

  • 2 # 心夥伴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叫做“第一印象效應”,即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態度受到最開始的印象的影響,因此也叫做“首因效應”。特別是在人際交往中,這種現象最為常見。當你初次見到一個人的時候,他收拾的乾淨利落,穿著西裝革履,你就會傾向於對這個人形成一種幹練、精緻的印象,以至於在之後相處共事時,你都會下意識的覺得這個人是強勢幹練的。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要是你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是在他剛起床穿著睡衣、睡眼朦朧的時候,那你又可能與之相反的對他形成懶散的印象。所以說,這種“先入為主”的效果往往會使得我們形成並不客觀的印象,並且在之後會影響到我們對該人的看法、態度。

    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學解釋是什麼呢?

    一些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我們人的大腦在處理資訊的時候,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大腦會在處理時走捷徑,對某個事件或人群形成一個片面的、概括性的印象,從而減輕我們大腦的工作負擔。因此,如果與某個人最開始接觸的時候,大腦中形成了一個不太好的印象後,便將這個印象作為標籤繫結在了這個人上,當以後與這個人相處時,即便他表現出了友善的一面,大腦中已經貼上的標籤也難以輕易改變,因此無論這個人做什麼,我們還是會潛意識中覺得不好。

  • 3 # 暖心理

    你好,這個心理學上叫首因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是指雙方交往的過程中,第一影響對之後關係起較大的影響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說是“先入為主”。

    即你所描述的,如果一個人一開始給你的印象不好,比如在你的觀念裡抽菸的人是不好的,然後你見那位女生的第一面就是看到她在抽菸,她可能就給你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以至於她之後做的任何事情,比如說她約她的老同學(男性)一起吃飯,你可能會聯想到她是不是行為不檢點。

    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效應呢?我們從另一個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明一下。人的大腦運作是“資訊輸入-分析資訊-輸出”的過程。然而,我們每天從我們醒來,還未睜開眼睛開始,其他感官就開始在接觸這個世界的資訊,睜開眼睛後更是會接觸到無處不在的資訊,那個資訊量是非常龐大的。但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大腦只會選擇選取一些資訊來進行輸入,並分析和輸出。那大腦進行資訊篩選的準則是什麼呢?

    那就是我們關注/知道/在意什麼,它就給我們收集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老公投資期貨損失10萬元,老婆什麼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