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艾米愛健康
-
2 # 哲學酷
人到中年,除了體力較以前下降外,金錢和社會經驗的積累較為豐富。四十不惑,是指我們這個年齡段眼界更開闊,處世更老練,但不等於說我們無所不知。人都是有侷限的,我們有疑惑的時候更應該向周圍的人求助,慢慢開啟思路,問題就解決了。
-
3 # 心理學傳播者
四十的年齡 確實是不惑的年齡 由於自己的一些經歷也多了很多的想法 也想規避一下自己的風險 從而沒有以前的衝動了 也多了些許穩重與成熟
-
4 # 點頭的歪歪1
先要想明白 這句諺語的背景是什麼 什麼是不惑 怎麼到達的不惑 現在和過去有沒有什麼不同
古人飲食保障跟不上平均壽命短 造成人過七十古來稀 平均壽命也就是六十多 四十歲已過大半 還剩十五年的時光可以用 同時還要兼顧家庭事業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沒有太多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 如果有也一定是用在最急需最迫切的地方 就像有軌電車一樣 早就定下了路線 沒有越軌的可能 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不惑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大分工的普及 飲食 社會服務 醫療衛生 都有了顯著提高 七十成了平均壽命 九十一百成了稀 比起古人從四十開始到古稀多了二十年 正是這多出來的二十年造成了現代人的困惑 有了這部分時間現代人可以去體驗更多樣的人生 接觸到更多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 更能理解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對自己的生活也就有了更多的思考 生活應該走向何處 怎樣的生活才是有價值的生活 到底那種生活方式才是自己喜歡的 正是選擇的多樣性造成了選擇的困難 這些困難都指向一個關鍵詞 價值 自己認同的價值和別人眼中的價值 選擇的困難之處就在於平衡這兩種不同評定標準的差異 是先外後內還是先內後外 想解決也有辦法 就是多問問自己哪個對自己更重要
-
5 # 指尖跳舞的解語花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老人家的《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
四十歲可以免於迷惑,孔子的學生也問過孔子,如何辨別迷惑呢?孔子對子張說:你愛一個人,希望他一直活下去。你恨一個人,希望他立刻死去。同一個人又愛又恨不是迷惑嗎?
孔子又對樊遲說,一時的憤怒忘記了自己的安危,甚至讓父母跟著受累,這不是迷惑嗎?
孔子將迷惑歸到情感上。看《論語》之類的聖賢書,會明白,萬物有因果,所謂的迷惑,不過是看不透世物的真相,所以,亂於心,困於情。而一個真正不惑的境界,需要的成熟的心境。
對於過往的不留戀,對現在的接納,對未來的從容。四十,已是人到中年,事業婚姻子女都已大局已定,至少也是到了中場,這個時候對於得失,應該不那麼掛心了。你說你對未來充滿困惑,很多人都站在這樣一個狀態裡,也許是你看不清方向,也許是你害怕失去。
至於保守,其實也不是什麼壞事。是你對自己和家人的一個底線,因為覺得這個年齡再也經不起什麼風雨了。但你也要知道,並不是說四十了,人生就沒有什麼希望和可能,因為你還是在一個成長的過程中的,百歲人生,還沒有過半呢。
一方面,要知道無常隨時會來,穩妥行事,另一方面,也要保持著對未來的希冀和生命的活力。這個時候,既能接納自己,活在當下,又能突破自我,展望未來,這樣就沒有什麼可去困惑的了。
回覆列表
有的人一輩子都在困惑之中。雖然經歷得多一些,有機會看透世事,而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增長了經驗,看事情的真相也只是帶著自己經驗的有色眼鏡看待而已,霧裡看花,怎麼不惑呢。
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活著的意義,有的雖然很成功,總感覺生命缺少點什麼。有的人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會遇到困惑,有的人不瞭解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更別說他人了。很多很多的困惑沒弄清楚,這也是人們要覺醒的原因。當一切都很清晰的時候,想去哪就順利去了,生命也就得大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