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鳴沙古今
-
2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從兩個方面來說吧:
一、對於曹操:
1、諸葛亮是誰?諸葛亮出道晚,劉皇叔三顧茅廬,諸葛亮27歲(181年-234年10月8日)。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荊州是劉表的地盤,曹操自然無從得知,即使知道了,就像今天馬雲,會對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小夥子禮賢下士嗎?【2011年08月29日,馬雲發內部郵件,非常直接地警告來公司不到1年的人,千萬不要給他寫戰略報告,誰提戰略誰離開!】
2、曹操現在已經大業初成,長江以北都已平定,手下又是人才濟濟,謀士如雲,而且很多都是用過的,知道深淺,雖然曹操也是愛惜人才,但是天下初定,自己的官僚隊伍穩定和休養生息也是同等重要。
3、諸葛亮剛到劉皇叔麾下在很長一段時間默默無聞,也是可以作為諸葛亮不投靠曹操的一個旁證。
4、諸葛亮名望不夠,無法達到當時徵辟的條件。
二、對於諸葛亮:
1、諸葛亮在圈內有名,水鏡先生向劉皇叔推薦了諸葛亮、龐統。水鏡先生為什麼要去荊州?因為那是名士的靜土,這種人會向曹操推薦人才嗎?我想不會。
2、諸葛亮自比管仲,自然也不會主動去應聘什麼公務員,而是待價而沽,有幸遇到劉皇叔,展平生志。
3、諸葛亮的隆中對,是見到劉皇叔才做出來的嗎?我不這麼想,以諸葛亮的思維,這麼大的戰略構想,應該是多年的積累,判斷,才能形成,絕不是一日一夕之功,那麼,在不認識劉皇叔之前,神秘的第三方力量是誰?還不明朗吧(劉表那是不用考慮的)。
4、從諸葛亮的角度來說,去曹操那裡等於去一個上市公司(曹操已經不是當年的創業公司了),自己水平再高也只能起點低,按步就班,按資排輩。去江東等於是去了著名的家族企業,受人排擠、不得重用自然不在話下,前面有諸葛瑾,自己也不會太出風頭。於是天下大勢如此,不如等待新生力量。
5、諸葛亮屬於新生代,對天下大勢有自己的看法,不會盲目去追隨漢獻帝,這也是不會去主動出山找曹操的一個原因。
6、當時對於諸葛亮來說出仕的手段除了徵辟 (皇帝徵召為徵,官府徵召為闢),還有察舉(舉孝廉等) (還有其他方式嗎?不太清楚) 劉表會向曹操舉薦人才嗎?或者劉表同意有人在自己地盤向曹操舉薦人才嗎?劉表自己回用諸葛亮嗎?都不好說。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諸葛亮,號稱臥龍,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之計,併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赤壁之戰,諸葛亮舌戰群儒,連吳抗魏,並且用火攻之計打敗曹操,從而將曹操一統天下的夢想止步於此,三國鼎立的格局就此而成,其後身居丞相之位,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是名垂千古。
然而後世之人不禁多有疑問,既然諸葛亮這麼厲害,為什麼曹操不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當時曹操的手下,謀士如雲,更是有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這些人彙集於曹操的手下,所以,那個時候的曹操並非像劉備那樣迫切的需要謀士;
3、諸葛亮其實野心很大,經常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都是當時大權在握,官至相位的人物,而當時的曹操手下已經雲集了荀彧郭嘉等眾多謀士,這個時候,就算把諸葛亮請過去,估計也不會得到重用,官職也不會很高,故而諸葛亮跟隨劉備,才能大權在握,身居高位。
4、按照諸葛亮的年齡推算,他出山的時候也就二十多歲,尚是一介布衣,名氣還沒有達到全國皆知的地步,應該只是在荊州附近有名氣,而彼時的曹操勢力已經發展到相當的規模,手下人才濟濟,名士很多,所以也不會對年輕的諸葛亮有多大的興趣。
5、諸葛亮出山之後,他的才能才慢慢的顯露出來,畢竟以前在南陽隱居時英雄無用武之地,出山之後入蜀,才逐漸的顯露出他治軍與治國的的才能,相比較而言,諸葛亮的治國才能是強於他的軍事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