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相同的冬至,不同的習俗,說一說不同地域不同的習俗吧
5
回覆列表
  • 1 # 風溯漢水飛

    我是河南南陽人,我們那裡冬至肯定吃餃子啦,聽老人們說冬至吃餃子,冬天裡不凍壞耳朵。據說,南陽人大醫學家張仲景就是餃子的創始人。

  • 2 # 盧子賢1

    我的老家在江西的贛東北。冬至節的習俗是:

    一,要祭祖。

    二,打糯米餈粑。

    三,晚飯後,全家人要用姜,茶煎水泡腳,說是可以防凍瘡。

  • 3 # 半個南山人

    冬至大如年,過去皇帝這一天都放假不上朝,你說這個冬至節有多重要吧。

    要說過冬至的習俗,那基本就是北方吃餃子,南方吃餛飩。為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因為有“冬至不吃餃子(餛飩)要凍掉耳朵”的老傳說呀。

    再說為何有“冬至大如年”一說,我的認為是,因為過去窮,人們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大部分人家才能吃上一頓餃子。那冬至這天必須要吃餃子,這不就跟過年一樣嗎?

    若說家鄉過冬至與別處相比那裡有不同,我想,那就是我們家鄉包餃子的方法不同吧。?家鄉的水餃,人稱“博山水餃”。因形似“耳朵”,狀如“元寶”而著稱。其特點是製作精良,餡料考究,加工細緻。餃子外型美觀,皮薄、餡多,吃到嘴裡味美汁多。小時記得冬至這天,母親就開始張羅這頓我們孩子們期盼了幾天的美味。母親將家裡不多的白麵缸裡舀出兩瓢面,在白瓷盆裡和好面,蓋上蓋墊。然後開始調餃子餡,過去普通人家的餃子餡就是大白菜或白蘿加上一點肉。接下來,母親使開始趕餃子皮,先用長長的趕麵杖將面趕成又薄又大的圓形,再把麵皮一層層的摺疊成8公方寬的長條狀,用刀橫著將麵皮切成8公分寬的一條條,然後將長面片一片一片的撒上面粉後,把其摞在一起,用刀切成梯形塊,這樣餃子皮就趕好了。最後就是包餃子了,先將麵皮放在左手上,放上餡後將麵皮捲成筒狀,兩手將兩頭對摺粘在一起,博山餃子就包好了。這就家鄉冬至的味道,是母親的味道。可惜!如今只有回味的份了,父母已走,家已是回不去的故鄉!

  • 4 # 五子龍女

    相同的冬至,不同的風俗,我們這裡的冬至就是吃餃子。從小吃到大,我小的時候,奶奶就告訴我,冬至的這一天必須要吃餃子,不然會凍耳朵的。所以我們這裡也就成為了一種習俗,每年的冬至都要吃餃子。有的人吃了餃子也會凍耳朵,我小時候就凍過,我去問奶奶“為什麼我都吃了餃子了,還要凍耳朵呢?”“那是你吃的太少了”,奶奶說。那時候小,不懂得這只是一種風俗。吃餃子和凍不凍耳朵,根本就是兩碼事。人常說“習慣成自然”,冬至吃餃子,也成了一種自然的習慣。

  • 5 # 送你一朵語文花

    我家住北方,冬至吃餃子。有什麼“冬至到,吃水餃”、“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據說餃子原來叫“嬌耳”。相傳是中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祛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民眾愛戴。告老還鄉到家那天,正趕上冬至,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是傷寒流行,死了很多。張仲景決心救治他們。

    他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煮熬“祛寒嬌耳湯”。這種湯是總結了漢朝300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然後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兒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以後渾身發熱,兩耳發暖。這些人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後來,人們稱其為“餃耳”、“餃子”,在冬至、除夕、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治癒病人的日子。後來,人們寄予餃子喜慶團圓、吉祥如意的意義,這樣,冬至、春節吃餃子就被認為大吉大利。又因為餃子形似元寶,包餃子也就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也就象徵著生活富裕。

  • 6 # 善良的娜娜

    我們這裡的吃的習俗是包餃子吃!吃餃子不會凍掉耳朵。還有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說法!冬至過後就感覺時間一天比一天延長一些!慢慢的天黑的慢了,天長夜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養的母豬體溫略低且不吃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