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cho小茵茵

    經常捱打的孩子有兩種最典型的心理問題:

    1. 怯懦、自卑

    2. 暴力傾向

    女孩子一般會更容易出現自卑、膽小、懦弱的這一面。曾經有一個外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監獄裡的暴力重刑犯看一組女性的照片,讓他們從這些女性中挑選出他們覺得最容易被犯罪分子盯上的(最好欺負的)。很意外的是,他們幾個人選擇的物件幾乎都是一樣的那幾位女性。而被這些重刑犯認為是好下手的物件的女性無一例外都有過長期被虐待的童年經歷(無論是身體的還是語言的)。

    當一個孩子習慣了被虐待的情況以後,她會覺得這是正常的,是自己生活的常態,而在長期被打的過程裡,孩子也逐漸的發展出了一套適應這種生活的辦法,最常見的就是討好和迴避。

    這樣的孩子會顯得唯唯諾諾,很容易被欺負,而且幾乎沒有還手或者反抗的意識,因為被打習慣了,她只會知道自己需要保護自己不被打的更慘,而壓根沒有考慮過那些人根本就不該欺負她。

    而有的孩子也會發展出另一種極短的性格就是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因為打在他們看來就是解決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只有透過這種暴力的手段才能讓他們用最快的速度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效果。這就是父母示範的結果。

    最後再說一句,國家法律已經明確把家暴定為犯罪行為,男人打女人是犯法的,難道大人打孩子就不算犯法了嗎?

  • 2 # 青音約

    三歲的孩子不聽話常常捱打,肯定會留下心理陰影。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孩子有孩子的內心世界,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內心世界,這兩個內心世界千差萬別。父母家人常常用成年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肯定孩子就不會聽了。再說,你說的話就是真理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嗎?真理是相對的,此時是真理彼時就不是了。所以不能要求孩子聽話,而是要仔細聆聽她的想法。

    比如,在父母家人眼裡,同樣的一個玩具,孩子買了一個,又要買,還要買,家長就覺得孩子不可理喻,無理取鬧,任性麻煩,其實在孩子的眼裡,看似同樣的玩具是有差別的。孩子的天性充滿好奇心,看到有不一樣的東西就想去探索。碰到這種情況可以和孩子好好溝通,這個玩具和那個玩具有什麼不一樣呢?她能說得出來,還是想要買,可以滿足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確實有說什麼都說不通的時候,哭鬧不休的時候,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將孩子帶到臥室,其他人不能參與進來,就媽媽或爸爸和孩子兩個人在臥室,讓她哭,而且是看著她哭,不打她,不罵她,不說她,平和地靜靜地看著她哭,等她哭夠了,然後問孩子,還想哭嗎?還想哭就繼續哭,不想哭了就給她洗個臉,然後讓她去玩耍。這樣如法炮製得幾次,孩子就會明白哭鬧不能達到目的。但平常要鼓勵孩子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

    不聽話就捱打,帶給孩子的心理陰影:一是,情緒和想法是不能表達的,因為不能表現出不聽話;二是,不聽話就會被懲罰,為了逃避懲罰,她會無意識地選擇撒謊;三是,父母家人沒有讓孩子學會平和理性地處事應對;四是,這樣的孩子將來不能成為一個明白事理的人,因為她從小沒有學會清晰的是非對錯,因為聽話本身是是非混淆的。

  • 3 # 暖心理

    首先我們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三歲孩子的心理特徵。三歲的小孩兒,他們對自己的感覺知覺,還有認知意識都逐漸的開始發展和形成。他們開始有了社會型意識,意識到了合作,遊戲,互動。他的思維模式也開始進入了前運算階段,就是會對圖形影象有一些處理,融合,容易產生變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時候他們開始有一些評價了,就是對自己的評價,對外界的評價。他們開始對這個社會有了自己的判斷,這個社會對她是充滿善意或敵意的,還是對她包容和接納的,還是對他排斥否定的,她也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還是被厭惡的。雖然他沒有這些清晰的詞彙,但是認知感覺已經出現了,而且這個時候的這些評價都會對他的未來產生極大的影響,就像一張白紙,她開始在上面繪畫了,前期畫上去的那些顏色,很難被擦除和覆蓋,因為以後的發展,是在她這個階段發展的基礎上的延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地之王ava遊戲好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