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花石榴er

    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就很有儀式感。包著餃子,聊著天,磕著瓜子,其樂融融。只是現在不讓放炮了,冷清了許多,遊園閒逛也不賴。

  • 2 # ParentClub

    第一,確實,大家現在感覺年味越來越淡,城市裡的變化尤其明顯。我所在的成都,政府已經規定四年內不準燃放煙花爆竹,今年是第一次,所以今年春節,偌大的城市,連一聲鞭炮也沒有聽到,特別冷清,跟去年不可同日而語。當然農村相對來說還好,至少能直觀感覺有鞭炮,有集市。

    第二,我們這代大人談論年味,其實更多的是比較過往的經歷,年味變淡對大人可能只是有些不知所措,對孩子的影響卻最明顯也最深遠。至少今天有孩子的家長,童年時大多經歷過鞭炮聲聲,閤家團圓,走親戚串門,吃年夜飯等等熱鬧的活動。但是孩子呢,體驗這些只能在古詩詞、過去的文章裡了,就好比我們知道恐龍,但是卻從沒見過恐龍沒摸過他,從沒體驗過一樣,這種感受是很間接的也是很淺弱的。長此以往的話,隨著這一代孩子長大成人,我們的節日很可能全部變成購物節、旅遊節,而完全沒有了文化屬性。從小缺乏儀式感的孩子,童年記憶會一片蒼白,會少了很多驚喜和感動。

    第三,既然外部的大環境讓年味變淡,家長卻可以在家中,讓年味變濃。我覺得首先要告訴孩子,過年不只是放假,而是一個有文化意義的節日。什麼是除夕?什麼是春節?什麼是正月?怎樣除舊迎新?春節怎麼來的?等等這些知識是家長要告訴孩子的,也是讓孩子瞭解傳統春節接受傳統教育的極佳機會。

    第四,家長一樣可以創造儀式感,雖然國家為了保護生態禁止了鞭炮,但是鞭炮不只是春節的全部儀式感,就拿鞭炮來說,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為什麼要禁止燃放鞭炮,轉化為一種生態教育。其他可以做的儀式感其實有很多,例如:

    1. 除夕這天的祭祖。城市裡的人其實在家中就可以做祭祀活動,主要表達的是對先祖的追思,我們可以供奉食物或者鮮花以表心意,這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儀式感,讓孩子從小了解家族,也能懂得感恩和尊重。

    2. 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正月十五的元宵餐。全世界都說華人喜歡遷徙,而且集中在春節,完成全世界最宏偉的人類遷徙。華人對家的渴望體現在春節大遷徙,對家的溫暖瀰漫在年夜飯的香氣中,對家的幸福感體現了元宵餐的團圓中。家長可以趁機教育海春傑這些有儀式感的聚餐的意義,還可以教他相應的禮儀和規矩。

    3. 其他還有各種各樣的儀式感,因為各個地方地域的不同,家長們可以充分去發揮,比如說我所在的四川地區,特別重視燈會,春節期間有各種各樣的燈會,如果我們帶孩子去,僅僅是旅遊湊熱鬧,那就失去了儀式感和教育,但是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上網查閱燈會的知識,瞭解燈會的歷史沿革,如何設定,分佈典故,節日意義等等,然後再帶著孩子盛裝出席燈會,變成了不一樣的,有儀式感的春節特別活動。

    只要家長善於觀察,甚至連吃也能找出很多的儀式感,比如吃棗子象徵著春來早吃柿餅,我們可以教孩子事事如意,吃年糕,我們可以跟孩子聊一年更比一年高,吃丸子予以團團圓圓,吃餃子表示招財進寶,和和美美。

    春節是華人的第一大節,無論外界怎麼變,但家長依然可以有所作為,透過家庭小環境,依然可以給孩子塑造具有濃濃年味的節日氣氛,一樣可以透過各種傳統和有創意的儀式感,讓孩子擁有童年最溫暖的記憶,在爸爸媽媽陪伴下獲得更強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家國情懷。

    教育之道,唯愛與榜樣。家長透過用心塑造儀式感,親力親為,體現對節日的重視,也會讓孩子非常重視過節,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成長的感染力是不可估量的,未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過節,例如父親節,母親節生日等等,孩子也會非常重視,孩子會學會記著別人,愛別人,學會重視別人的感受,學會心中有愛。

  • 3 # 喬瑛兒

    很希望一大家族的人,圍坐一起講小時候的故事,談每個人的新年願望。而後祭祖,感謝他們給了我們相親相愛的一大家!新年鐘聲敲響之際一家老老少少相互祝福,拜年!可以行古禮,傳承中華文化中濃濃的親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兩個月大的阿拉斯加狗,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