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是指售價(或碼價)與含稅進價之間的差額,這樣一來使該明細科目核算內容與增值稅實行前的商品進銷差價核算內容一致,但不符合增值稅是價外稅的本質要求。另外發行企業以售價或碼價核算採購的商品,商品的進價不再進行核算,
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的期末結轉=(含稅銷售成本﹣含稅進銷差價)÷(1+17%)×17%
由於進銷差價是根據綜合進銷差價率結轉,而商品價格相差懸殊,各種商品的差價率各有高低,加上不同差價率的商品庫存和銷售比重不盡相同,必然導致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期末分攤出現偏高或偏低的現象出現,年終在調整進銷差價的同時,調整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
為了克服上述核算存在的問題,建議:
將商品進銷差價分為不含稅進銷差價和銷項稅額兩個明細科目核算。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是不含稅售價與不含稅進價的差額,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是商品的銷項稅額。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和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的期末分攤:
本月進銷差價率=月末進銷差價科目餘額÷[不含稅銷售收入+庫存商品÷(1+17%)],本月已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本月不含稅銷售收入×進銷差價率。年終決算前應對各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行一次核實調整,根據商品盤存表上出版物的售價或碼價,與庫存商品科目餘額進行比較,剔出盤盈盤虧因素後的差額為多轉或少轉的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
本月已銷售商品應分攤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本月不含稅銷售收入×17%。
將商品進銷差價分為上述兩個明細科目核算的目的有3個:
1、既保證了售價核算方法的實施,又符合增值稅價外稅的本質要求。
2、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較進銷差價中含銷項稅額的做法更能確切地反映商品進銷差價的本意,體現經營毛利的概念,便於經營管理和經營決策。
3、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直接根據售價(或碼價)結轉,易理解,易操作,減少了會計核算工作量,更有利於查賬和用賬。
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是指售價(或碼價)與含稅進價之間的差額,這樣一來使該明細科目核算內容與增值稅實行前的商品進銷差價核算內容一致,但不符合增值稅是價外稅的本質要求。另外發行企業以售價或碼價核算採購的商品,商品的進價不再進行核算,
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的期末結轉=(含稅銷售成本﹣含稅進銷差價)÷(1+17%)×17%
由於進銷差價是根據綜合進銷差價率結轉,而商品價格相差懸殊,各種商品的差價率各有高低,加上不同差價率的商品庫存和銷售比重不盡相同,必然導致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期末分攤出現偏高或偏低的現象出現,年終在調整進銷差價的同時,調整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
為了克服上述核算存在的問題,建議:
將商品進銷差價分為不含稅進銷差價和銷項稅額兩個明細科目核算。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是不含稅售價與不含稅進價的差額,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是商品的銷項稅額。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和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的期末分攤:
本月進銷差價率=月末進銷差價科目餘額÷[不含稅銷售收入+庫存商品÷(1+17%)],本月已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本月不含稅銷售收入×進銷差價率。年終決算前應對各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行一次核實調整,根據商品盤存表上出版物的售價或碼價,與庫存商品科目餘額進行比較,剔出盤盈盤虧因素後的差額為多轉或少轉的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
本月已銷售商品應分攤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本月不含稅銷售收入×17%。
將商品進銷差價分為上述兩個明細科目核算的目的有3個:
1、既保證了售價核算方法的實施,又符合增值稅價外稅的本質要求。
2、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較進銷差價中含銷項稅額的做法更能確切地反映商品進銷差價的本意,體現經營毛利的概念,便於經營管理和經營決策。
3、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直接根據售價(或碼價)結轉,易理解,易操作,減少了會計核算工作量,更有利於查賬和用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