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悅夏竹影
-
2 # 心理諮詢師李國棟
審了半天題目了,還是覺得很難回答,就試試看吧,說的碰巧對的就聽聽看,不對的就忽略吧!
感覺很難回答是因為問題他太概括了,小動作多有很多情況,看到這麼粗略概括的題目,我就會有很多疑惑:是什麼年紀的人小動作多呢?做什麼事的時候小動作多呢?即使小動作多,也不會什麼情況都是一個頻率的多,總會有少的時候吧?另外,這些小動作是可以有意識的可以控制的?還是不自主的下意識的自發的動作呢?這些疑惑讓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出確定的答案,只好憑空猜測問的可能是小孩子不安分的表現。
我猜可能有個孩子做事毛毛躁躁,不太能安靜專注的做事,做一些需要耐心或者安靜的事情時,總是坐立不安,摳手搖頭,或者吐舌舔唇、或者摸東摸西,一會想到吃喝,一會又想到少了東西。或者也可能是個大人,總有一些習慣性的小動作經常出現。就如抖腿或者眨眼,或者某個習慣性的搓東西的小動作。
無論是那種情況吧,如果是提出問題的人有的困惑,最重要的一條道理是,自己要嘗試接納這個所謂的小動作多的問題,別太排斥它。雖然這是個問題,或者算個小毛病,但是這並不是說這個問題/小毛病就一無是處,它也可以算是自己的一個小小的特點,不信你試著想想看:你並不是所有的時候都知道自己有多餘的小動作,很多時候都是過後才意識到這些小動作影響了自己,這些小動作是自然發生的,你只需要提醒自己那些對自己有影響的小動作需要注意一下,當出現不好小動作時及時停止或者及時補救減少影響就好。不必強行排斥。
如果提問者想幫助別人,那首先要做的是對這個問題進行觀察,觀察一般日常生活中這個人的小動作表現多少?有什麼典型的動作或者是哪類小動作?再注意小動作增加、動作幅度加大的時候是什麼情況?減少或者沒有影響的時候是什麼情景。這是為了理解這些小動作的心理意義。
無論是小孩子的多動表現,還是特定的小動作伴隨,這些小動作都是心理狀態的表現。這些小動作,有些是有特定心理涵義的,有些是一些刻板反應,有些可能是病理性的。
小孩子的多動常常和注意力水平和認知發展水平有關,若是多動症孩子,小動作過多還會伴發一些其他情緒問題,是病理反應。若不是多動症,小動作多可能代表了焦慮的情緒。我們都有焦慮的體驗,那是一種莫名不安的感覺。當這種泛泛的焦慮水平不高時,不易被覺察,尤其對小孩子來說,他無從理解焦慮,只好跟著這種情緒反應行動,這些小動作就是一種轉移反應,可以讓他感受不到不安體驗。觀察孩子小動作出現多少的規律,就可以發展孩子什麼時候在用小動作轉移情緒。
對於所有人,都要做安撫的動作,批評或者提醒糾正一下,只會讓人更加註意這些小動作卻無法減少它無意識的發生。因此切記不要批評或者制止,最好的處理方式是示範更好的行為,表揚他特別好的時候。舉個栗子,我女兒在和小朋友一起合唱的時候,總是扭來扭去,一堆小朋友都專心的唱歌,一眼看過去就她最顯眼,身體不停扭動,還不停轉頭,點頭,雖然唱歌很認真,但很顯然她的表現不是老師期待的。我用的方法是讓她看看她好朋友唱歌時是怎樣的,表揚她點頭的節奏特別和音樂的節奏,只有兩個地方沒有合上節奏。隔天就發現她動作少了很多,她淨注意點頭的節奏沒其他關注了。
有些人會有些刻板的小動作,無傷大雅的話隨他去就好。如果需要改正,最好也要設定一個程式,循序漸進,例如先減小幅度或者減少一小部分動作,慢慢糾正。例如例如有人有抓頭的小動作,可以先做到手放頭上不抓,穩定了再嘗試做到,舉手到一般,你會慢慢發現不知不覺中就沒有了。
就先說這麼多吧,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是不是經常看到有些人打個電話一身的小動作?聊天一身的小動作?這一些下意識的動作,難免有會讓人感覺厭煩,這一些都是可以改善的。
當我們每次出現小動作的時候,下意識的自我制止,經過一段時間的剋制,慢慢的就會好。有些人會比較容易改掉,有些人時間長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