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繁華小故事
-
2 # 重陽看見
1990年10月,我出身在建甌市小橋鎮的一個自然村,小山村青山綠水,四面環山,茶葉是家家戶戶生計的根本。最熟悉的就是父親做茶的身影,當時父親為了能省下一筆開茶場的費用,就把我們自己住的二層樓房子改成了茶場。做茶葉通常都是通宵,當時我小,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自己就特別害怕一個人在房間,所以每到做茶葉的季節,我都是躺在茶葉機器下,聽著身音睡著的。我個人認為,還是多挖掘茶葉的歷史故事,把茶葉做成真正能養生的品種,二是,建甌茶葉有名,但是沒有一個真的名氣,所以還是需要注重茶葉的質量,不要把差等茶葉總是拿出來說是好的。
-
3 # 豆喵小姐
首先建甌市環境不錯,政府可以搞旅遊來引導建甌貢茶的文化傳播和推廣!我去雲南旅遊,一般旅行團都會帶團去普洱茶的公司介紹和宣傳,這種傳播的方式是可行的。建甌貢茶是有文化和歷史的!
再者,茶農可以透過多媒體資訊流來宣傳建甌貢茶,充分挖掘建甌貢茶的價值!
-
4 # 路途居士
一是文化營銷,挖掘當地建甌茶文化,藉助線上線下加大宣傳力度, 二是政府營銷,當地政府藉助自身平臺,積極參與各類推介大會,進行"請進來和走出去"兩手抓,三是組建茶專業合作社茶葉提高生產水平,提高茶葉質量和口感,四是精準營銷,針對全國各地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針對性的進行不同檔次的營銷。
中國的茶史,建甌的北苑貢茶,是繞不過去的壯麗篇章。
近日讀王玲著《中國茶文化》,說到“宋代貢茶與宮廷茶文化的形成”,說到北苑,作者不吝筆墨:
宋代貢茶從南唐北苑開始。北苑在南唐屬建州。其地山水奇秀,多寺院名勝,又產好茶,故自南唐便為造茶之地。《東溪試茶錄》載:“舊記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自南唐歲率六縣民採造,大為民所苦。我朝自建隆以來,環北苑近焙,歲取上貢,外焙具還民間而裁稅之。”
可見,北苑原是南唐貢茶產地。唐代的餅茶較粗糙,中間做眼以穿茶餅,看起來也不太雅觀。所以南唐開始製作去掉穿眼的餅茶,並附以臘面,使之光澤悅目。宋開寶年間下南唐特別嗜茶的宋太祖一眼便看中這個地方,定為專制貢茶之地。
宋太宗太平興國(976-983年)年初,朝廷開始派貢茶使到北苑督造團茶。為區別於民間所用,特頒制龍鳳圖案的模型,自此有了龍團、鳳餅。
宋朝尚白茶,到太宗至道年間又制石乳、的乳、白乳等品目。不過,宋代龍鳳團茶所以被格外藝術化並留名於後世,還是因為有了丁謂、蔡襄這兩個懂得茶學、茶藝的貢茶使君。
據相關資料表明:建甌茶園面積近約12萬畝,產值為8.79億元;武夷山茶園面積14.8萬畝,巖茶(產量19600噸)和紅茶(產量1300噸)的總產值為21.42億元,小編不是建甌人,但曾多次走訪建甌茶人茶企茶山,所以對建甌茶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
建甌長期以低端茶為主。
建甌茶葉的產量不小,有1萬多噸,但低端茶居多。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製作工藝是一方面,這需要時間去學習去積累經驗。
另外一大原因,是建甌大多數茶農或許是為了增加收入,每年大都會採四五次茶。我們都知道,茶樹是需要以休養生息來積攢內涵物質的。一年時間裡採四五次茶,茶樹得不到休養,茶青品質肯定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製茶工藝再精湛,茶葉品質也有限。
茶葉品牌的打造,喝茶人的口碑很重要。與武夷山茶人大都慷慨、喜歡將自己的茶拿來當贈禮有明顯不同,“大方”的建甌茶人不多。希望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亦或是沒有拿得出手的茶葉?
說得實在點,只有喝過你的茶,才知道你的茶品質怎麼樣;只有品嚐過的茶,才知道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口感,是不是朋友一直在尋找的茶。
都說“茶有千味,適口者珍”,誰又能保證哪個品牌的哪款茶,能讓一些人非常喜歡呢。敢於出手,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