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閏土

    現代大熊貓99%的食物是由竹子構成的,這是它們進化史上一個重大變化。熊貓的遠古祖先實際上是食肉動物,跟它們的近親熊一樣,即使是現代熊貓也有食肉動物的消化系統,偶爾也能吃肉。科學家認為這種劇烈的飲食變化是由環境和遺傳因素共同造成的,據推測大約七百萬年前,大熊貓賴以為生的食物由於自然棲息地的變化而滅絕,由於食物缺乏,大熊貓不得不適應了新的飲食習慣,進化出強有力的下顎。大約200萬年前,大熊貓已經完全轉向以竹子為食。

    大熊貓仍然保留著食肉動物的消化系統,有一個簡單的胃和一個短的小腸,沒有像牛那樣的四腔胃來有效地消化植物。而且大熊貓基因組中,鮮味受體基因失活,鮮味是讓肉食物更加美味,使肉對大熊貓來說沒那麼有吸引力。純竹子的飲食含大量難以消化的纖維並且幾乎不含任何蛋白質,所以大熊貓每天要吃12到38公斤的竹子,大約是自身體重的40%。因此,他們有較低的代謝率和非常懶惰的生活方式,每天至少要吃12個小時。成年大熊貓每天要吃掉500根竹子。大熊貓除了進食都在睡覺,缺乏社會互動,甚至對繁殖都沒有興趣,導致大熊貓繁殖率低,瀕臨滅絕。

    由於大熊貓的低能量飲食,它們的新陳代謝率很低,與三趾樹懶相當,比考拉低得多。大熊貓不像其他熊那樣咆哮,而是像山羊一樣咩咩叫,或者鳴叫來交流;GPS記錄顯示熊貓很懶惰,幾乎不怎麼動,即使動了,也很慢,野生大熊貓覓食的平均速度為每小時15.5米;而且大熊貓體內調節新陳代謝的甲狀腺激素。

    生存並讓基因延續下去是進化最終目的,大熊貓改行吃素之後雖然導致每天消耗大量時間用於吃和消化食物,而且代謝率也被迫下調,但至少使它延續了下來沒有因為食物缺少而滅絕。而且由於缺少競爭對手,加上低繁殖率也讓大熊貓不需要擔心食物短缺,這也算是一種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性。

  • 2 # 小小小無語

    網路上對大熊貓的人是有一定的誤解,說大熊貓的祖先是吃肉的動物,後來改行吃竹子了。這種說法對了一半,其實大熊貓也是一種熊,它們的祖先和別的熊一樣,都是雜食性動物。大熊貓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大熊貓族(族是科和屬之間的一個分類單位)成員是歐洲的克氏熊貓,這是一種小型的熊,臼齒已經開始扁平出現了研磨面,可以磨碎堅硬粗糙的植物,說明此時的大熊貓成員已經有素食化的趨勢。克氏熊貓

    而中國發現最早的大熊貓是始熊貓,生活在中新世晚期。被認為是現代大熊貓的直系祖先,由於牙齒保留了一定的切割面,因此具有一定的肉食性。但是其牙齒已經更偏向於素食的構造,因此始熊貓素食程度更高。始熊貓

    隨後發現的小種大熊貓則是大熊貓屬最早的成員,現代大熊貓被認為是從它們進化而來。除了體型較小之外,其身體結構已經與今天的大熊貓沒有任何區別,是高度素食的動物。但是此時的大熊貓分佈廣泛,從雨林、森林到草地均有分佈,因此飲食結構十分複雜,不僅吃竹子,也吃水果、樹葉、青草等其他硬纖維的植物。可見大熊貓的選單並不單一,但是已經是高度素食化了。小種大熊貓

    後來環境突變,大熊貓的棲息地大規模消失,大熊貓也隨之銳減,最終龜縮到秦嶺、四川、甘肅一帶。而根據同位素的測試,大熊貓在幾千年前才開始偏向專門吃竹子為食,可見大熊貓特化的時間並不長,而在此之前,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參與大熊貓食性研究的魏輔文

    儘管如此,大熊貓對於其他食物,也並不是拒絕的。研究表明,大熊貓除了吃竹子外,也會吃蘋果、香蕉、玉米、蘿蔔,但是竹子依舊佔95%以上。雖然有時候會吃竹鼠、小鳥、鳥蛋、腐肉,但是這僅僅是肉食習性的殘留。特化趨勢愈發明顯。吃水果的大熊貓

    其實這都是迫於環境變化的需要,大熊貓摸索出來的生存之道。一切為了生存,因此大熊貓專為素食動物、竹食動物並不能說明它們很失敗。只能說是另闢蹊徑的生存方式。吃竹子是生存所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還能回到最初的那個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