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志明先生

    首先劉邦對蕭何的才能和眼光深信不疑,另外一個原因是劉邦對手下的將領有極牢固的控制權,不怕韓信造反。

    當時應該也有試用的想法,如果發現問題,可以就地免職。

  • 2 # az2777

    一、

    劉邦並沒有馬上給予韓信兵權。

    韓信拜將這事現在很多學者相信可能是虛構的,而且即使是真的,當上大將軍並不意味著擁有兵權,只是擁有指揮全軍的資格而已,真正指揮大軍,還需要君王授予的虎符才行。

    在秦漢三國,【將軍】是並沒有固定的部隊的,【校尉】才是直接指揮軍隊的人,將軍比校尉地位高,但校尉不是某個將軍的固定下屬。需要根據戰爭任務臨時調配給將軍兵權,戰爭結束收回兵權。

    因為兵權是很要命的權力,有兵就有一切。而軍隊要集中使用才有威力,但集中可能造成將領擁兵自重,如何解決這個矛盾?

    假設你有10萬軍隊,是分給3個人指揮還是10個人指揮好?

    當時的方案是,平時交給10和人指揮,這十個人就是【校尉】,再任命3個將軍和1個大將軍,不統領軍隊,戰時給予兵權。

    所以說即使韓信是大將軍,也不意味著韓信能指揮全軍。

    二、

    很多人相信還定三秦是韓信所為,主要是受到後世的一些創作(戲劇、小說、電影電視)影響,事實上史記記載還定三秦其實是劉邦親自指揮的,韓信最多扮演一個參謀角色。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令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因王陵兵南陽,以迎太公、呂后於沛。楚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令故吳令鄭昌為韓王,距漢兵。 】

    還定三秦的總體戰略,蕭何、韓王信、淮陰侯信都有提過,這其實沒什麼,誰不知道要打回關中?但具體的指揮者是劉邦。

    而具體路線的提出者是趙衍,趙衍是漢中當地人,也只有當地人才熟悉當地的地形,後來趙衍因功封須昌侯。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

    淮陰侯信的首功是彭城戰敗下邑謀劃只後,當時劉邦破彭城被項羽驅逐,後來在京索大敗楚軍穩住了陣腳,劉邦開始分兵,自己吸引楚軍主力,讓隨何拉攏英布,讓韓信討伐其他諸侯國。

    【三年,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即絕河津,反為楚。漢王使酈生說豹,豹不聽。漢王遣將軍韓信擊,大破之,虜豹。】

    可以看出,韓信這時候只是一個方面軍統帥而已。

    之後按照劉邦的總體思路,劉邦指揮中路大軍對抗項羽,韓信北上,英布南下收復故土,彭越在楚國腹地打游擊,項羽吃不下劉邦,又被其他三將攻城略地,一旦回援又被劉邦進攻,顧此失彼,漢軍以逸待勞,這才創造了垓下之戰的時機,這也是韓信唯一一次指揮漢全軍。

    三、

    我們按照一般人的思路想象一下劉邦對韓信的心態的變化——

    1.大管家蕭何說韓信有統帥的才能,懷疑,但蕭何還是值得信任的,先讓他當參謀吧。

    2.參謀才能不錯,很多時候都能指出正確的方案,那就讓他指揮一部分漢軍吧。

    3.這人太有才了,我不得不用,又不得不防,矛盾啊,安排幾個忠實的部下過去監視他吧,必要時可以奪他兵權。

    4.韓信的能力已經不用質疑了,決戰還是韓信指揮吧,指揮完要馬上奪取他的兵權才行,不能讓他有時間培育親信。

    以上是一般來說比較合理的心理變化,事實上劉邦也是這麼做的,劉邦曾兩次奪韓信兵權,對韓信的不信任可想而知,這種不信任不是對能力的不信任,而是忠誠度的不信任,然而韓信還是不懂收斂,強要王位,最後被貶被殺,可以說早有伏筆。

    故而,並沒有題主所說【把軍權交給韓信】,【不懷疑韓信的能力】的事實,劉邦對韓信的態度是隨著考察結果不斷變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市場如何買房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