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廣廈53219385

    柳體跟共他書體一樣,形難學,神更難得。以我幾十年的學書體會,“得形”是非常難的。我們常說某人學某體學死了,其實他根本就沒得形,遑論得神!咱明說了吧,你要學某體得神,其實就是摹形過程中的“漸悟”。老老實實、腳踏實地、規規矩矩地埋頭學十年,再離帖自運,可能不自覺就有原帖的神氣。別以為這就能叫得神了,遠著呢!窮盡一生工夫,能把某帖寫像了,就已經很不容易容了。我們看二因兄弟、盧中南,終生寫歐,得神了嗎?

    話說回來,“像”又能怎樣?李後主評唐名家,都是得王義之一個方面而已。看虞世南、禇遂良臨蘭亭,與馮承素的“神龍本”比,各有各的特色,甚至根本不像。但你能說虞、褚臨得不好嗎?

    所以,我的意見是,臨帖像不像,關係不大;好不好才是關鍵!雖然不大像,但是寫得好,就成了。啟功先生說,所謂個人面目(風格),不過是學名家而帶著自己的缺點罷了!我要接著發揮下去,就是學名家不像,但寫得好,這就成了!

    當然,什麼是“好”,我無法統一大家的認識。但我要堅定不移地告訴你,二田、盧中南、丁祥紅等人,就是學歐不像而又不好的典型。

  • 2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認為,學書法臨摹範本,主要學的是原作技法,技法要點主要包括執筆法、運筆法、結字法、紙法、墨法、章法。除此之外,根據範本,確定訓練套路及其匹配的筆型,以及輔助訓練用具等。所以,學書法是有特定規程的!正規的系統的訓練模式是,如圖:

    不單單是學柳體,學其它任何一個字型,都應該把神采韻味擺在首位,字型形狀是次要的!當然了,如果能做到形、神兼備是最好的了。

  • 3 # 老路書法

    有一點兒不能糾結。

    沒有形似,就沒有神似。所以我們臨摹古人的書法作品,必須要先追求形似,外形臨摹得差不多了,我們再琢磨古人的用筆的筆意。

    尤其是柳體楷書,“書寫速度特別重要”,沒有一定的書寫速度,柳體的韻味就表達不完美。柳體楷書,筆畫、結構、速度,三者缺一不可。

  • 4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學柳學其骨,心正則筆正。首重點劃用筆,取其瘦硬骨立。再進一步,字形結體,四家楷書,唯其合律。

    點劃到家字易成。章法行氣避運算元。有氣方有韻,打破拘謹便生動。字無百日功,品要修終身。字品跟著人品走,瀟灑高潔顯風流。

    先師其形,不是目的。師法轉相,要為己用,破繭飛蛾,金蟬脫殼。功在實踐不在說。

  • 5 # 錦書絲語

    我們學柳體書法不管是學神韻也好,學其型也罷!總而言之是學寫字。要學寫字不管是學誰的字型,都只能學到皮毛。練習書法時求字形和神韻是必須的,但是學到神韻也難,學到型也難。原因很簡單,每個人有各自的性格,每個人有各自的寫字習慣,其習慣由性格決定。寫字不僅被性格左右,又被當時寫字的環境和心情左右。同樣內容的作品今天寫的和明天寫的又不一樣,神韻是個非常抽象的東西,神韻是型的靈魂。所以學柳體書法求神韻和字形是沒有結果的。

    那麼我們要學習柳體書法的什麼?首先我們要學柳公權學習書法開放創新精神。柳公權在學習顏楷時將雍容的肥筆畫寫成了清勁健挺的柳體筆畫。而在結字的形體上又融合了歐、虞他們的斜畫緊結,中宮收斂的優點。巧妙地將歐、顏、虞之長,變為柳體之風格。因此要學柳公權學習書法的開放態度和創新精神。其次學習柳公權一絲不苟的良好習慣。在仔細閱讀柳帖《玄秘塔碑》時,會發現柳體字每筆乾淨利落,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的痕跡,重複的筆畫務求多變,重複的字務求不同。此乃良好的習慣使然,不是故意做作能做到的。故我們學習柳體書法堅持學習柳體之精神和態度以及良好習慣就能達到學好書法的目的。

    誠然,絕不能把寫得像誰的字型當做學習書法的最終目標。否則,既學不像他人字型,也會因此迷失自己。 最後發一段練字的小影片,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感覺現在的感情越來越難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