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桂花莊主
-
2 # 外貿三哥
確實如題所說,現在做外貿都感覺和客戶溝通越來越難,就像大家普遍感覺生意越來越難做一樣,其實,和客戶溝通這件事,從來就沒有容易過。
先把時間拉到2000年前後,那時是中國外貿的黃金時期,一方面國家已經取消了出口配額制度,並放了開出口管制,普通公司和工廠都可以申請進出口權,出口生意開始井噴發展,同時,歐美經濟飛速發展,需求旺盛。但當時接觸國外客戶的途徑不多,基本上就是靠每年兩次的廣交會,當時廣交會會址還在火車站旁邊,展位有限,門檻極高,中小企業想拿一個展位非常困難,只能從大型外貿公司手上租。
我第一次參加廣交會,老闆從廣州絲綢進出口公司手上租了半個展位(一個展位面積9平方),但就是那4.5平方的位置,我們卻接了30多萬美元的訂單,訂單都是當時國內還很少工廠做的汽車罩、洗衣機罩和空調罩這些歐美國家很常用的東西。當時接單的盛況,鬼佬拿著美元現金下單,合同也不籤,就手寫個訂單列表雙方簽字就算成交了,五天的廣交會每天就是不停的報價和接單,真正是數錢數到手抽筋。
訂單好接錢好收,但困難在收完錢之後。廣交會結束,鬼佬基本上都回國了,溝通的問題隨之而來。當時國內的網路速度都是按kb的,慢的一批,雖然郵箱已經普及了,但主要的溝通還是電話和傳真。當時電話要申請開通國際長途,從申請到開通至少半個月時間,並且電話費真的很感人,打國際長途都是要掐著表打。
另外一個確定訂單和合同的主要方式就是傳真,現在可能很多人都沒用過傳真機了,那時確定個訂單基本上就靠它了。我記得當時每天晚上守在傳真機旁等客戶的傳真,傳真一響,要趕緊拿起來給對方訊號,不給訊號對方的傳真是過不來的,同樣,我們發傳真出去,也要對方給個訊號才行。不過後來就有了自動接送的傳真機了。
手機在當時還不算很普及,並且功能單一,只有簡訊和電話兩種功能。做外貿的都知道,老外特別是歐美國家客戶下了班基本上是不會處理公事的,有時候緊急情況怎麼都聯絡不上客戶,能把人急死。
說這麼多,總結一下,2000年-2008年是外貿黃金期,只要能接觸到客戶,接單容易,因為當時渠道少,工廠也少,競爭沒那麼激烈,大家感覺上生意好做,難的是找客戶的渠道和溝通的方式。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歐美髮展緩慢甚至停滯,需求減少,但中國外向型的工業體系已經完善,供給能力大幅提高,理論上來講,中國一個國家可以生產全世界所有國家需要的大部分工業產品了,並且工廠數量還在增加。另外一個領域,電子商務飛速發展,以alibaba, globlasource,made-in-china為代表的電商b2b平臺提供了展會之外的銷售渠道,價格絞肉機一旦發動,所有企業都被攪了進來。客戶一下子可以看到那麼多中國企業,同一個產品有幾百上千家的競爭對手,老外當然就要壓價了,再讓客戶下單難度就大大提高了。
同時,即時通訊湧現,早期的msn, skype, yahoo通,後來的whatsapp, viber, facebook, twitter,溝通的途徑越來越多,客戶面對的供應商越來越多,無論白天黑夜還是節假日,客戶會收到無數的各種資訊,還有各種郵件營銷系統,電話銷售轟炸,客戶煩不勝煩,自然就不好溝通,給大家的感覺就是客戶越來越不好溝通了。
客戶越來越不好溝通已經是常態,外貿人要回到外貿的本質去想問題,做好產品,研究國外規則,把生意視野拉大,把考慮問題的時間跨度拉長,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回覆列表
他們的利益逐漸在被我們不斷增加的成本吞噬。
以前,我們的產品價格不高。他們在自己市場內,賣高價。對錢上不痛不癢;你說啥,他就啥。反正,他還有高差價賺。
現在,我們各種成本上升,導致他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讓他賺錢也困難起來。在他不能提高售價的情況下,勢必也要壓縮採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