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蟲蟲飛L

    “生無憂死無懼”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生死的所處的情景不一樣,所以含義有差異。

    “生無憂死無懼”中的生死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生死。生通俗的說就是活在這世上,死就是指人的生理活動的停止。這句話更多的是站在個人層面叫人看破生死。怎樣才能做到死無懼呢,只有做到生無憂。就像聖人王陽明臨終遺言說的“吾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就是真正的看破生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於孟子,後引申為成語。這句話裡生死的意思是並存在和滅亡,更多是站在國家層面上來說的(後來包含了事業生活等方面),所處情景不同雖意思相近但還是有細微的差別。

    其實這兩句話並無衝突,很多偉大的人物正是由於做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才能做到“生無憂死無懼”。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無我”精神。

    另外說個題外話,古人還說“金錢如糞土,仁義值千金”。這句話其實也並無衝突。悟者自悟,留給各位參下。

  • 2 # 阿山的詩和遠方

    問“生無憂死無懼”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何理解?

    這兩句講的都是人生哲學,做人處事之道。

    “生無憂死無懼”,就是活在世上無所憂慮,死的時候無所畏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告子下》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是“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與居安思危意思差不多。人活在世上,多數總是擔心這樣擔心那樣,出門在外怕出安全事故,怕被偷被搶,怕家裡失火,工作怕幹不好丟面子,怕老闆炒魷魚,自己當老闆又怕虧本……還沒老害怕死得早,真要擔心害怕,一輩子哪裡是個頭,還不如順其自然,坦然面對一切遭遇。

    怎樣才能做到生無憂死無懼呢?

    一、幹事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按自然規律就可以。從小有夢想,一輩子為實現夢想去奮鬥,每個階段立定目標,為實現目標去打拼,不虛度光陰,不隨波逐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與人為善,廣結人緣,遇到困難不退縮,遭遇失敗不放棄,認真做人做事,不違反常規,不違法亂紀,睡在床上心安理得,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努力過了拼搏過了,無怨無悔,不成功便成仁,沒有什麼好憂的好愁的。

    二、生活中,不違常情不違常理,懂人情事故,多做好事善事利他的事,不做壞事惡事自私的事,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多考慮別人的感受,做到自律,多學習,少抱怨,多做事,少閒聊,多孝敬父母,少與家人爭吵,多與品德高尚的人來往,成敗得失不用放在心頭,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憂愁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為什麼要憂愁呢?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是人之常情,為什麼要懼死呢?怎麼踐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呢?

    人要有憂患意識,要知福惜福造福,要知恩感恩報恩,不致於貪圖安逸坐享其成,不致於忘乎所以樂極生悲。這裡的憂與前述的憂本質上不同。

    人要學會居安思危,做到未雨綢繆,不打無準備之仗。“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是同樣的道理。君不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瞞過吳王夫差,總算回到越國重振旗鼓,東山再起,三千越甲可吞吳,終於消滅吳國。君不見,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只要皇帝勤政愛民,勵精圖治,國家就興盛人民就安居樂業,否則,皇帝驕奢淫逸,不思治國安邦,國家就會落後捱打,就會走向衰亡。一個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年輕時胸無大志,不好學上進,不艱苦奮鬥,甚至無所事事,好吃懶做,後來必定碌碌無為,甚至淪為地痞流氓,危害社會,惹下殺身之禍。相反,若是從小樹雄心立壯志,惜時如金,勤學苦鑽,必定成長為有用人才,改變自己和家庭命運,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做人,當修養身心,自警自勵,奮發有為,做事,當用心用力,自強不息,利國利民,方能生無憂死無懼。

    如果我們平日常懷報國之志,一生總做利民之事,何愁家不興國不富,何愁沒有精彩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減少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