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儒影隨形1

    謝邀,清朝的八王儀徵源於皇太極帶領八旗子弟問鼎中原勝利以後。當時考慮中原初定百廢待興,國家各項事務繁瑣,為了有效的管理國家並團結八旗勢力,因此設立軍國大事需要八旗的首領共同商議後由皇上頒佈執行。後來八旗儀證隨著清王朝政治統治的穩定及中央集權的加強,漸漸失去了權力。鐵帽王爺也是那時被封的

  • 2 # 史肆說

    “八王議政”主要是由滿清的自身狀況決定的。滿人最初是漁獵部落,隨著後來實力強大,逐漸兼併了周圍許多的城邦、部落,為了鎮壓反抗勢力和團結內部相對獨立的軍事群體,努爾哈赤就依照蒙古人的“布里爾泰會議”開創了滿清的“八王議政”制度的雛形。

    “八王議政”制度實質上就是由極少數的幾個皇親貴胄共同商議軍國大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帝(大汗)的權利,讓這些皇親貴胄對國家大事更加上心,國家更具有凝聚力。明朝萬曆年間,努爾哈赤廢除滿族原生態的部落制度,建立了八旗制度,並分封自己的子侄為各旗主,同時又設定議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共用參與朝政,商議國事。

    在清王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用兵頻繁,軍情險急,議政制度對重大決策曾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雖然在努爾哈赤時期,清朝已經有了“議政大臣”之實情,但卻沒有正式確立,“八王議政”真正定名是在皇太極時期。皇太極將原來的旗主全部封王,自此“八王議政”制度正式定名。

    滿清的議政制度雖然叫“八王議政”,但真正參與的卻遠不止這些人。清朝建立早期的“議政會議”參與人員主要是清朝宗室貴族親王、郡王還有貝勒,議政大臣等,這種議政形式又稱為“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到了清朝中後期,貴族中除了親王、郡王、貝勒能參加議政之外,貝子及公一級也能參加議政,而議政大臣除了滿洲八旗的旗主,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旗主也曾一度參加“議政王會議”。

    隨著國家的穩定,象徵著貴族權利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必然和皇權產生矛盾,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人數不斷增加,實際上是降低了貴族的權利和地位。順治和康熙時期由內閣處理政務,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使得權利逐漸集中的皇帝手中,議政王大臣會議也逐漸雞肋,直到乾隆時期徹底取消議政制度。

  • 3 # 君子如瑜

    歷史上沒有真正的八王議政。建議你看看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的片段,張廷玉說的還是非常在理。比較符合歷史實際。

  • 4 # 歷史折返

    努爾哈赤在建立後金的過程中,他所在的部落,還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這麼一個階段,當時的部落內部權利紛爭,為了能夠更好的管理部落內部的最高權利,努爾哈赤建立了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的八旗指的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而所謂的八王議政就是由這八個旗的主人來共同議政。那麼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八王議政的制度。我們來看一下這八個旗都是由什麼人來領導。這個努爾哈赤作為可汗領導著正黃,鑲黃兩個旗。二兒子代善領導著正紅,鑲紅兩個旗,五兒子莽古爾泰領導著正藍一個旗,八兒子皇太極領導著正白一個旗,孫子杜度領導著鑲白一個旗侄子阿敏領導著鑲藍一個旗。也就是說後金政權就是由這六個人共同執掌。他們組成了一個代表共同利益的最高權利集團。這個集團在努爾哈赤時期,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了父親的最高權利,雖然皇太極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但他的權利仍然受到八王議政制度的監督和挑戰,不能一人獨大。於是在後來的幾年間,皇太極逐漸削弱了其他王子的兵權,實現了自己的皇權集中。這就是大清八王議政制度到中央集權制度的轉變過程。到了順治和康熙時期雖然還有八王議政制度,但議政的內容基本是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涉足軍事領域等重要問題還是皇帝一個人掌握大權。到了乾隆時期,八王議政制度徹底被取消,全部實現中央集權制度。文中圖片依次為努爾哈赤,代善,皇太極畫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成熟的操盤手如何才能獲得別人資金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