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089321117200
-
2 # ykcea
在不少人心中,曾國藩這個人往往是“權謀”的代名詞,感覺曾國藩是一個老謀深算甚至老奸巨猾的人。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曾國藩待人的原則,並非權謀。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曾國藩在處理湘軍集團內部關係的時候,以“拙誠”為原則,尚拙,尚誠。
他對待同事和下屬,第一個特點就是不用權術。 他說,“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要對同事和下屬推心置腹。曾國藩在自己集團內部,說話往往是很直接的。“凡正話、實話多說幾句,久之人自能亮其心,即直話亦不妨多說,但不可以訐為直,尤不可背後攻人之短。”李鴻章剛到曾國藩大營的時候,曾國藩對他說:“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而已。” 胡林翼對曾國藩的這一點非常佩服。他說:“吾於當世賢者,可謂傾心以事矣。而人終樂從曾公,其至誠出於天性,感人深故也。”也就是說,我想盡辦法拉攏人才,但人們還是認為曾國藩更有吸引力,這是因為他的至誠出於天性,所以感人至深。
曾國藩對待部下的第二個特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有多種解釋,我的理解是:你想在這個世界上站得住,也要幫助別人站得住;你想有所發展,也要給別人製造發展的良機。李鴻章來到曾國藩幕府的時候,驚訝地發現,曾國藩的幕府像一所大學校。為什麼呢? 因為除了帶兵打仗之外,曾國藩還兼當這些幕僚和將領的老師,每個月會出兩次作文題,讓大家作文,然後他在百忙中,晚上點燈給大家批改。他每天都會找不同的人,和他們進行談話,教他們怎麼做官,怎麼打仗。曾國藩在保舉下屬方面非常努力。他曾經對皇帝說,“胡林翼之才,勝臣十倍”,說李鴻章才大心細,人才難得。李鴻章在安徽混了好多年,仕途一直沒有起色,在曾國藩這裡待了幾年後,才出掌一方。左宗棠當師爺當了好多年,最後犯了事,大禍臨頭,跑到曾國藩這裡,不過三五年,就當上了總督。曾國藩的部下後來有二十六人成為總督、巡撫、尚書;有五十二人成為三品以上大員。因此所謂湘系“文武錯落半天下”,誇張點說,天下一半的官員都是曾國藩的部下。
第三個特點,則是一個“恕”字,用寬廣的胸懷容納人。曾國藩晚年給兒子寫過一封遺囑,什麼內容呢?重點是要求兩個兒子要避免犯兩個錯誤:一個是嫉妒,另一個是貪求。接著“忮不常見,每發露於名業相侔、勢位相埒之人”,曾國藩又說:求不常見,每發露於貨財相接、仕進相妨之際。
嫉妒與貪求,都是一定距離之內才能產生的。相距很近、地位持平的兩個人,才會相互嫉妒。而在名和利的分配與爭奪之際,最容易產生衝突。因此曾國藩說,一個人必要的自我修煉,是剋制自己的貪求之心。“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汙。”
在湘軍內部,曾國藩在處理名和利的時候,非常注意把握平衡。他在給鮑超的信中說:“凡利之所在,當與人共分之;名之所在,當與人共享之。”
凡涉及利益,一定要注意與人共分,你有好處,也要給別人一些好處;凡涉及名聲,一定要注意與人共享,不能自己壟斷。所以曾國藩做事,“功不獨居,過不推諉”。有了功勞,分給別人;有了問題,自己承擔起來。
“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曾國藩死後,薛福成代李鴻章寫了一道奏摺,表彰曾國藩的功勞,說他“論功則推以讓人,任勞則引為己責;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繼而同僚諒之,終則各省從而慕效之”。這就是曾國藩能夠吸引一大批人為他所用,並最終成就自己事業的根本原因。所以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曾國藩一直是主張退讓一步。這在他與左宗棠、沈葆楨的關係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曾國藩能做到這一點,當然是基於境界的高遠和胸襟的廣闊。曾國藩常說:“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這就是所謂的聖賢功夫。
回覆列表
曾國藩“治民之才”的三點體現包括()。
A、儉
B、公
C、勤
D、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