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史中對朱元璋家世的記載是:
這段話大概記錄了朱元璋家祖上的遷居情況:最早在沛(今江蘇沛縣),然後搬家到句容(今江蘇句容市),然後搬家到泗州(今安徽泗縣一帶),到了他爸的時候才搬到了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縣臨淮關)。生了四個兒子,朱元璋排老四(伯仲叔季)
至正四年也就是元順帝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17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大旱災並繼發蝗災,全家都死了,就他一個還活著,
如果按成分算,是標準的貧農。 關於太祖的家庭成分,他自己說的是: 我父親原是一個貧農,年輕的時候,因為負債過多而只好去當兵。他當了好多年的兵。後來,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別的營生,克勤克儉,攢積下一點錢,買回了他的地。這時我家有15畝地,成了中農,靠此每年可以收60擔谷。一家5口一年共吃35擔——即每人7擔左右——這樣每年還有25擔剩餘。我的父親利用這些剩餘,又積蓄了一點資本,後來又買了7畝地,這樣我家就有“富”農的地位了。
求關注
在明史中對朱元璋家世的記載是:
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生四子,太祖其季也。這段話大概記錄了朱元璋家祖上的遷居情況:最早在沛(今江蘇沛縣),然後搬家到句容(今江蘇句容市),然後搬家到泗州(今安徽泗縣一帶),到了他爸的時候才搬到了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縣臨淮關)。生了四個兒子,朱元璋排老四(伯仲叔季)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 ”至正四年也就是元順帝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17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大旱災並繼發蝗災,全家都死了,就他一個還活著,
窮得沒錢買墓地埋人,還是鄰居給他了塊地才把父母兄弟埋了。如果按成分算,是標準的貧農。 關於太祖的家庭成分,他自己說的是: 我父親原是一個貧農,年輕的時候,因為負債過多而只好去當兵。他當了好多年的兵。後來,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別的營生,克勤克儉,攢積下一點錢,買回了他的地。這時我家有15畝地,成了中農,靠此每年可以收60擔谷。一家5口一年共吃35擔——即每人7擔左右——這樣每年還有25擔剩餘。我的父親利用這些剩餘,又積蓄了一點資本,後來又買了7畝地,這樣我家就有“富”農的地位了。
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