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平一凡

    哥,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輩而年齡比自己大的男子。也指親戚中同輩而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和稱呼年紀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現在已經演變成熟人間的稱呼,並不反映年齡大小。如門衛哥。會意。從二可。“可”,有“快樂”,“歡樂”的意思。《詩·小雅·正月》:“哿矣富人。”毛傳:“哿,可。”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六:“哿與哀對文,哀者憂悲,哿者歡樂也。……《毛傳》訓哿為可,可亦快意愜心之稱。”“哥”似即“歌”之本字。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裳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史記·燕召公世家》誠信著於天下,醇德流乎四海,則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執禽而朝之。――《鹽鐵論》又如:哥鍾(即歌鐘,古代打擊樂器);哥詠,哥,聲也。從二可。――《說文》。按,發聲之語,如可而平,今以稱兄之詞。再拜跪奠大哥於座前,伏維哥孝友慈惠,和易謙恭。――唐·白居易《祭浮樑大兄文》又如:大哥;二哥;哥嫂;哥子(哥哥;對男孩的稱呼)。亦用於對同族和親戚中兄長的稱呼。如:叔伯哥對年稍長者或年齡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的尊稱或暱稱 。如:張大哥;李大哥;哥們(男子之間的暱稱)唐代常稱父為哥 明朝稱比自己小一輩的小男孩也常叫哥,而女孩子則叫“姐”。如《金瓶梅》裡,西門慶和李瓶兒的兒子就叫做“官哥”;西門慶的女兒只稱呼為“西門大姐”。康熙字典《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音牁。《說文》聲也。從二可,古文以為謌字。《廣韻》古歌字。《前漢·藝文志》哥永言。《唐書·劉禹錫傳》屈原作九哥。又《廣韻》今呼為兄。《韻會》潁川語,小曰哥,今人以配姐字,為兄弟之稱。又哥舒,複姓。哥在漢語中本來是“歌”(唱歌)的本字,而從甲骨文起“兄”便是表示現今的“哥”義。在東漢前尚未見“歌”字。

    “哥”字不作“歌”是從唐朝開始的。《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四哥是指玄宗之父睿宗。玄宗的兒子李琰也稱其父為“三哥”。玄宗稱李憲(睿宗長子)為大哥,又是以“哥”稱兄。而《淳化閣帖》中唐太宗居然對其兒子李治自稱“哥哥敕”,這又是以“哥”作為父親的自稱。同時代的白居易在《祭浮樑大兄文》中也出現了以“哥”稱兄。由此可見當時“哥”可以兼指父兄。有意思的是,這種用法至今在晉語幷州片的平遙、文水等地方言中還存在(讀音略有區別)。

    鮮卑語中有“阿幹”一詞,父與兄鮮卑語都可以用“阿幹”相稱。哈薩克語比較接近古突厥語,在面稱時,哈薩克語 agha一詞既可稱父也可稱兄,與鮮卑一致。在突厥語族甚至阿爾泰語系中稱兄都是同一系列的語言形式:agha(a)、aka(a)、aqa(a),其中鼻尾是不穩定的。如蒙古語akan,axan,ax、滿語age、維吾爾語aka。由此可以推測,在北魏時這種稱呼已經滲入漢族,經過一段時間的融合,變為漢語中活生生的詞,“哥”在後世已經漢化,成為完全漢語化的根詞形式。

    對於“哥”兼指父兄,有學者指出這可能和遊牧民族的婚姻制度有關。他們的傳統是,父死則妻其後母,兄死則妻其嫂,草原文化中的長幼觀念和中原也不太一樣。中原傳統對此一直難以接受,一概歸之以“亂倫”。“哥”現在已是最普通的兄稱,幾乎遍及所有方言“兄”反居其次,只有北韓語還保留以“兄”作主要的稱謂。當然“兄”和“哥”也是各有分配的,“兄”比較書面化,“哥”,“哥哥”以及“阿哥”則比較口語化。中國大陸民工當中仍普遍有“老兄”的稱呼。“哥”一詞來自少數民族,唐以前,華人稱“兄”。知道這點很重要,如果哪天某個天真爛漫的女孩,不小心穿越到了唐以前,看見一個貌美的男子,而柔聲叫“哥”,得到的肯定只有迷茫,得叫“兄”,才好向言情劇發展。五代後期至北宋,兄弟之間都是稱“哥”的,根本不用“弟”這個稱呼。所以宋代親兄弟之間,大哥回叫弟弟“二哥”而不是“二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WWDC有什麼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