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令狐伯光

    排名第一位的回答者答案很好,這裡總結一下,另外再補充幾點原因。

    第一、時間積累原因

    以前武俠言情劇貢獻了大量的經典歌曲,這個“以前”的時間跨度就很大了。不知道提問者是擷取哪個時間段。如果從1983年《射鵰英雄傳》,一直到香港武俠劇沒落,不再拍武俠劇,都有二十年時間。

    與現在幾年時間相比,現在電視劇插曲自然遠不如以前積累得深厚,何況那二十年正是港劇的黃金時期,鼎盛時期擁有大量經典歌曲。

    第二、音樂產業重心轉移的原因

    這點第一個回答說得很好,在電影網路興起之前,音樂最主要的承載方式只有三個。一是電臺節目,二是影視節目,三是唱片市場。電臺產業處於最末,唱片市場是音樂產業的主體,比如發專輯,第二重要的市場便是影視劇的插曲歌曲了。

    如上面那位所說,相互合作,打包給影視劇。或者影視劇的歌曲,都會請當紅歌手來創作,或者演唱影視劇主題曲,片尾曲和插曲一類,這是個互動共贏的產業。

    然而,現在的音樂產業完全不同了。自從電腦網際網路時代興起,唱片音樂市場,被數字音樂完全打垮了。中國網路平臺數字音樂付費,無非是這幾年才開始興起,但普通聽眾消費的少,謾罵圈錢的多,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付費,確實認識遠遠不足。

    而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音樂人和音樂在唱片上雖然更難牧區,但多了更多的平臺和載體,電臺,影視劇,數字音樂,綜藝節目,直播,短影片等等。當前綜合各個條件,既要滿足音樂人賺錢,又要普及普羅大眾。

    中國音樂人和音樂產業,目前最佳的選擇是綜藝節目,各種各樣的綜藝節目。偶像歌手,偶像團體,當紅歌手,實力歌手,過氣歌手,素人新人等等,都選擇參加各種各樣的音樂綜藝節目,而非影視劇歌曲這個載體。

    第三、流行音樂歌曲與精品影視節目契合度開始分離

    這個應該是中國影視劇產業迅速的發展,產業越做越大,變得越來越國際化,也越來越學習英美劇,日劇的模式。這個模式是什麼模式,便是原本請流行歌手演唱的片頭片尾曲,插曲,逐漸學習英美曲,開始廣泛使用純音樂。

    這種模式一直用的是英美劇,比如美國電視巔峰巨頭HBO的美劇,都是純音樂,外加特色藝術化的片頭。最終和片尾曲,片中純音樂插曲,能夠整理成一個音樂ep。現在投資巨大的中國產劇,這種純音樂,外加電視劇特殊主題,和純音樂的片頭片尾,已經越來越多。

    比如2015年的《琅琊榜》片頭破繭成蝶,再到2017年的《無證之罪》《河神》《白夜追兇》三部高口碑網劇。哪怕正在熱播的《延嬉攻略》,再到《天盛長歌》,片頭同樣採用純音樂,外加電視劇主題的特殊片頭。

    現在中國產劇只要是大製作,大投資,感覺開始講逼格,都在向英美劇的製作模式看齊。只有走偶像劇路線的電視劇,還保留流行歌曲片頭的模式較多,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類。

  • 2 # 巴塞電影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這種情況絕對不只是因為現代的電視劇製作方完全不重視電視劇的插曲、片頭曲和片尾曲,而是因為由於播放機制所帶來的改變。

    以前的電視劇,也就是90年代和新世紀初的那幾年,電視劇播放的主戰場不是電腦、手機或者各種pad平臺,而只是電視機這個固定的平臺。這個平臺有什麼區別的,首先你不可能天天將電視劇揣在口袋,所以你只能在固定的地點看;其次是沒辦法控制廣告時間,以及跳過電視劇的開頭片尾曲,你只能等著它一點點播放完,然後觀看電視劇的正片部分。

    因此,不管這些劇集的曲子是好聽,還是難聽,你都會聽很多遍,而不是像如今的行動網路客戶端,你想不看廣告?可以,很簡單,下載啊!辦會員啊!都能夠實現,自然我們對這些劇集的曲子不會多麼重視,也不會記得,那麼它們的重要性自然會下降了,既然不重要,人家制片方花那麼多錢請人作曲演唱幹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豐田最近又大規模召回了,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