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將新紅算

    南韓透過VR技術讓母親和因病逝世的女兒在虛擬世界中重逢,是沉浸式體驗的應用。VR即Virtual Reality, 中文通常表述為“虛擬現實”,是一種建立在計算機模擬(ComputerSimulated) 和沉浸式多媒體(ImmersiveMultimedia) 技術基礎之上的新型科技, 其主要特點在於高度模擬地模擬現實情境, 並令其使用者能夠對他們無法置身其內的時空 (真實或虛擬的) 進行身臨其境的“體驗”,甚至與其進行互動。具有多維空間和時間的生產能力、人性化互動性、智慧化識別、多人共時參與, 以及參與者的感官體驗潛能等特點。沉浸式體驗是建立在VR技術基礎之上的、使受眾能以第一人稱親歷事件發生過程的一種視覺體驗方式;具有強烈的包圍感、高度的真實性等特點,

    VR技術所帶來的體驗看似非常真實美好, 畢竟能夠“身臨其境”;但更應該看到, 不同於電影或是遊戲, 在這樣強烈的感官刺激下受眾所感受到的“真實”, 會讓他們放棄對現實世界的關照, 抽象思維與理性思維也會被直觀體驗所取代;因而VR技術支援下的沉浸式體驗, 的確存在一定的倫理風險。著有被公認為是傳播領域的奠基之作《輿論學》的沃爾特·李普曼(1889—1974),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之一,曾有著名觀點“擬態環境”說, 認為媒介對現實社會的呈現並非如同鏡子般的再現, 而是經過了各種選擇、過濾和加工。這樣的擬態環境經媒介傳播到達受眾的大腦中形成主觀現實, 與社會的客觀現實之間存在偏差;這樣的偏差, 在沉浸式傳播的模式下更加被放大,會導致與現實世界愈加失聯。所謂倫理,其實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規範,如果如這位母親一樣的應用場景唯一的倫理風險就是母親沉浸在虛偽中而與現實失聯,除此之外如果能設身處地的設想,誰又能提出倫理風險來,畢竟我們大家都被斯皮爾伯格電影《人工智慧》中機器人小男孩大衛在外星人幫助下和人類媽媽相見而感動過。

  • 2 # 王少笛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虛擬現實和真實世界的邊界正在逐漸縮小,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真的可以像《頭號玩家》一樣去暢遊在虛擬世界裡面,我們也可以同這位媽媽一樣,去完成人生的遺憾,再看一眼那些自己思念的人。但是不論如何都要記住,技術永遠是為了讓真實的世界更加美好而存在的。所以從倫理問題上來說,沒錯,這個技術存在著一定的爭議,但是有幾個問題。

    首先,這位媽媽是親自要求還原女兒的虛擬形象以及參加這樣一個節目,她的原話我忘了,大概意思是:為了讓更多失去自己小孩的爸爸媽媽看到可以放下心裡的負擔。因為這個虛擬場景其實是圓了她女兒生病的時候很想實現的那些願望:最想去的公園,想吃的南韓小吃,最喜歡的卡通形象。由於這些沒能實現,現在這些事反而成了父母的心病,這是其一,我認為虛擬現實在這個環節扮演的不是一個加深哀悼的工具,而是一種心理藥物。

    其次,就是這位母親還有其他的小孩,身為家長都知道,可能你會有最喜歡的一個,但是愛是沒有界限的,這就可以避免她走進誤區,鑽牛角尖。

    最後,這是一個單次體驗的內容,也就是說,母親即使有足夠多的成本搭建一個一模一樣的空間,也是沒辦法和自己的女兒進行更多活動的,女兒確確實實地已經走了。這件事和阿里實驗室接到的一個需求很像,國內有個母親在女兒走了之後曾經求助阿里實驗室,做一個女兒的AI音箱讓她和女兒聊天,但是最後阿里實驗室權衡之後,只為她還原了女兒的聲音。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已經死亡的人在某些方面某種情況以另一種形式“復活”來對現實產生影響,阿里和VivStudio做的都很好,我覺得沒啥問題。

    所以綜合這些,我覺得虛擬現實技術和倫理存在一定的邊界,現在還比較模糊,但是就這件事來說,我覺的做的沒啥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改善漢式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