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毛彥民
-
2 # 韶醫生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主藥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中醫方劑學裡面君臣佐使這一基本原則,最早是出自《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認為,方劑毒太大,非不得已,最好不要用。
所以,《黃帝內經》裡講了三百六十五種證,卻只給出了十三個方子。認為,臨床上,第一治神,第二養生,第三針灸,第四湯藥,需要上湯藥的情況,基本上,都是病的太嚴重,非毒藥不能攻邪,才不得已用湯藥。
岐黃派和神農伊尹派交匯於張仲景,形成了後世以用兵為主的中醫的基本面貌,這一點,雖然時逢東漢末年的大亂世,受客觀條件的影響,但方劑派的思想,已經與正統的中醫思維相背離了,也直接影響了後世的中醫思維。
張仲景享年大約63歲到65歲,可能是受當時東漢末年大環境的影響,但要說他是修煉有成的真人,我個人是非常懷疑的。
孫思邈:道家著名的養生家,生於541年,逝於682年,享年141歲,如果史書記載確實,說明孫思邈得以盡享天年,算是有道之士。
孫思邈的著作極多,其中《千金方》中有“食治篇”一卷,他在這篇的緒論中說:“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若能用食平,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食療學的基本思想,是將各類食品按中醫理論的藥性學說分類,與人體腑臟的疾病相對應,從而提出治療方案。
“食治篇”就是道家營養療法的專篇,其中的食物和藥物的歸經準確,相信孫思邈很有可能具備修煉、內視的能力。
現在的中醫,被文化斷層開了第一槍,被文化弱勢又開了第二槍,被資本逐利再開了第三槍,基本就奄奄一息了。
何況,就中醫本身來說,其實並不能怪現在大多數扯著中醫虎皮的“中醫”。
醫學院教的都是西醫化的中醫,基本原理都不懂,而另一些信奉傳統中醫理論的中醫們,卻又很難找到真正的易理,要麼被帶歪了路,要麼一輩子都在琢磨方子,琢磨藥;很多中醫學院,《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都變成選修課了,又怎麼能談什麼要去理解真正的中醫的理論呢?
-
3 # 手機使用者60747532937
傳統中醫是人人吃得起藥。而現代中醫是以經濟利為第一的。把一些長用的補藥炒的比黃金價還高。把一些動物炒的都絕跡了。
回覆列表
人活一口氣。元陽之氣,是生命的根本。其存量和執行通暢狀態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能不能繼續。氣的執行由一系列經脈網路構成。相應的經脈相應的位置出現問題,就會給顯示為疾病。打通經絡使元氣暢通,疾病就會消失。元氣不存,則生命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