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週刊

    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而太陽誕生時間僅46億年。也就是說在太陽形成之前,前太陽系區域還有著充足時間,可以進行數輪超大恆星誕生並滅亡的演化。

    大質量恆星的壽命週期普遍較短,質量越大核聚變過程越劇烈,恆星壽命相應就越短。當恆星達到100–150倍太陽質量時,其壽命最多隻有四百萬年。

    從地球、火星等巖質行星的金屬丰度來看,這片區域也確曾有過大質量恆星的誕生併發生了超新星爆炸。最後一次超新星爆炸遺留物質,是形成當今太陽系的主要元素來源,我們稱之為前太陽系星雲。

    雛太陽系

    一個直徑約20,000A.U.(天文單位)的前太陽系星雲,在引力、氣體壓力、磁力和轉動慣量的綜合作用下發生塌縮,中間區域的物質密度、壓力、溫度都在不斷升高,扁平化成了一個直徑約200A.U.的原行星盤,邊緣區域位於今奧爾特雲內側,此時中央區域核聚變一觸即發。

    又經過五千萬年的吸積,核聚變產生的熱膨脹和引力收縮抵抗,達到靜力平衡。此時,太陽系的行星成員還沒有完全成型,但星盤中重元素已析出塵埃顆粒,並逐級發生軌道分層。

    內太陽系4A.U.以內區域因受核聚變高溫,易揮發的水和甲烷分子難以聚集,向外蒸發至4A.U.以外足夠冷範圍,形成一條凍結線。內太陽系耐高溫的鐵、鎳、鋁和矽酸鹽的塵埃顆粒可以繼續結合,形成微行星,這就是水、金、地、火等行星的主要物質構成。

    在4A.U.以外區域,凍結線形成的低壓區又進一步阻擋了外圍的氫、氦等氣態物質繼續落向中心部位的太陽。因而,這一帶有足夠多物質形成大個頭的類木行星。

    扁平星盤

    前太陽系星雲在前期恆星及宇宙各天體的萬有引力之下,本身就具有一定角動量。塌縮過程中,旋轉半徑減小,角速度進一步加大。星雲物質結合成恆星及行星的過程,單個分子或塵埃顆粒的動能有可能增加或減少,但整體平均動能並未改變。

    星雲物質從20,000A.U.範圍聚攏,一開始很難保證大家都在一個公轉軌道平面。而此時,木星、土星兩位“大哥”就扮演了整理隊伍的角色。

    太陽系中,除太陽的絕對霸主地位之外,木星、土星也是名副其實的老大哥,二者佔到剩餘質量的88.5%以上。

    那些偏離兩位“大哥”共面軌道的小弟及零散成員,會長期受到木星、土星引力牽引。偏離的軌道傾角越大,受到的牽引力矩也就是越大,驅使大家最終回到相對統一的軌道平面。所以,除臨近太陽的水星軌道傾角達到7°外,其他行星軌道傾角均在2°上下。

    當個各成員基本處於統一軌道平面時,單個星球的綜合受力可以理解為向心力和離心力的受力平衡,也只有這樣的執行軌道才可以長期保持穩定狀態。

    正基於此,如今的太陽系個成員才能在近乎一個軌道平面上。其自轉和公轉,則體現的是原始星雲物質執行動能。

  • 2 # 神國戰士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始於46億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塊的引力坍縮。大多坍縮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陽,其餘部分攤平並形成了一個原行星盤,繼而形成了行星、衛星、隕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陽系天體系統。

    從形成開始至今,太陽系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有很多衛星由環繞其母星氣體與塵埃組成的星盤中形成,其他的衛星據信是俘獲而來,或者來自於巨大的碰撞(地球的衛星月球屬此情況)。

    因為角動量守恆,星雲塌陷時轉動加快。隨著星雲濃縮,其中的原子相互碰撞頻率增高,把它們的動能轉化成熱能。其質量集中的中心越來越比周邊環繞的盤熱。大約經過100,000年,在引力、氣體壓力、磁場力和轉動慣量的相互競爭下,收縮的星雲扁平化成了一個直徑約200AU的原行星盤,並在中心形成一個熱緻密的原恆星(內部氫聚變尚未開始的恆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秋天,有哪些外套是必備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