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草木皆美

    從人的天生氣質來看,樂天型氣質的人,更有可能產生成癮性的行為,成癮性的行為有很多類別比如性癮,酒癮,毒癮,購物狂,網癮等等

    樂天型的人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這個型別的人,大多樂觀活潑,溫暖有同情心,積極樂觀的人際交往高手,但比較衝動,內心比較脆弱,非常渴望肯定,關係對於他來說非常的重要,最關注的是擁有了什麼,而不是缺乏了什麼,很在意是否成功,遇到挫折與不如意的時候,如果得不到肯定,讚美,認同,就有可能引發一些成癮性的行為,來逃避內心的壓力與不舒服

    有網癮的人,不一定是很宅的人,也可能是一些外向,樂觀的人。

  • 2 # 小貝在努力

    我只想隨意說說我自己對於宅和網癮的一些想法。

    首先看看宅。大家都知道的,多年前並沒有這麼個說法,那時候基本都被稱為家裡蹲之類的。後來在我印象裡應該是主要受日本ACG影響才傳進國內。在日常生活中,我同樣很榮幸被眾人視為宅,不過在真正“宅”的人眼裡,估計我也算不上真正的內部人,也就是個“偽”的。不僅是“宅”,很多東西很多朋友其實連基本概念都沒有,僅靠自己的主觀認知就把大棒扔了出去。其中媒體同樣不能避嫌。

    我不能說我瞭解到多深,不過我至少知道他們是不一樣的,不需要輕易等同和畫等號的,別人的喜好至少是需要尊重的,情況應該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不過可惜的是,尤其在大陸,宅這個東西已經被放大到一塌糊塗,簡單看來就是宅是一大筐,眾人往裡裝。好像不把別人歸到某一類就是一種失算,有些人就應該被嘲諷,有些人就應該具有優勢感。

    這些東西很多人都是在主觀心理中劃等號和約等號的:大陸範圍是宅、家裡蹲、自閉、內向、御宅等;香港是宅化、隱蔽青年、社交恐懼;臺灣是阿宅等。這些其實都是帶有一種貶義的曲解和樸素的理解造成的。當然其中一部分人並不是具有什麼惡意的,但我認為這並非代表這種認知就沒有問題,因為這往往反應出一個人對周圍多有事物的認知習慣,逐漸的發展起來就成了群體性盲目。這其實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作為一個被定義的“宅男”,我並沒什麼義憤填膺,也沒有高調的喊我很光榮。我只是認為我自身有大部分的喜好和習慣,不需要佔用多少戶外時間而已。本身宅這個東西其實就是很多元化的,好比一個黨或者一個宗教中間分出的很多派系。一些不好的習慣或者不夠健康的心理確實充斥在其中一部分人裡面,但這並不是說每個人都是這樣,都應該往負面方面去貶低。很多不好的東西其實都是社會性群體問題,並不是說你天天在室外你就免疫了。中國心理問題的疏導和認知是長期薄弱和扭曲的,想必大家都有所體會。我們真正應該關注和深究的是問題本身的成因和解決方法,而不是盲目的把別人都感到你的思維隔離區裡面去。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科學力量的研究分析和幫助,而不是一些無良商人的惡意炒作和部分無知人員的滿口胡言。

    這種概念化邏輯多麼可笑,我隨便一說大家肯定就知道了。在家裡就是宅,還是說在建築物裡面就是宅?又或是有個躲雨避風的地方就是宅?戶外就不是?作家是宅在房間、作曲家是宅在音樂室、醫生是宅在醫院裡、科學家宅在研究院,古代詩人宅在大院,反正有個建築加上長時間就是宅。那麼原始人在山洞生活也是宅?你自己蹲廁所時間長了也是宅?紅燈區的嫖客們是不是都算宅在裡面?。。。諸如此類的例子數不勝數,請問這樣的定義有何意義?難道在戶外時間長了就很光榮,在室內長了就見不得光?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吧。

  • 3 # 阿波羅水晶調頻師40號

    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內啡肽——這些神經遞質決定幸福,在研究抑鬱、躁鬱等這些人類痛苦的情感機制時,科學家意外地發現,愛、愉悅、舒適、充實,這些被認為是幸福的組成元素其實也有著生物學意義上的構成。網癮同上癮症,都是在追求高度專注時的神經遞質衝鋒幸福感,本身對外界的抽離是有宅的可能,但不是全部

  • 4 # 深外鵬翔君

    不是,是一種新型的精神疾病,它讓人麻木不仁,失去上進,每天沉醉在虛幻的世界裡。最終慢慢的走向人生的終點,回頭一看,呵,我真的有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壓跟性格有沒有關係?如何緩解緊張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