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外就餐時,經常聽到有人說食指大動,胃口大開,請專家指教。
4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春秋時期,鄭國鄭靈公在位期間。一次,楚華人獻了一隻大黿(鱉)給鄭靈公。公子歸生(字子家)與公子宋(字子公)相約去朝見鄭靈公。公子宋的食指突然跳動,便出示給公子歸生看,公子歸生也感覺很好奇。公子宋說道:無他,我每次要嘗美味珍饈時,食指總會不自覺地跳動,沒有一次不靈驗的。今日去朝見國君,必有美味相嘗。

    兩人入殿,即瞧見廚子在宰殺大黿,於是,相視而笑。鄭靈公便問兩人何故相笑?公子宋具實以告。鄭靈公心想:你食指靈驗不靈驗,還不在於我?於是,黿羹煮好之後,先獻給鄭靈公,鄭靈公嚐了嚐讚不絕口。便賜食於諸位卿大夫,暗令廚子少備一份黿羹,並使從下席派起,當派到公子歸生與公子宋(兩人為執政,地位高)時,而只剩一鼎黿羹了。鄭靈公令賜給公子歸生,並對公子宋說道:真不好意思,黿羹少了一份,看來是上天不讓你的食指靈驗呀!

    公子宋見自己成了群臣們的嘲弄物件,羞愧難當。於是,立即站了起來,走到鄭靈公面前,將手指探入鄭靈公的鼎中,拈了一塊黿肉放入口中。說道:我的食指,如何不靈驗?說完,便揚長而去。鄭靈公大怒,便欲殺死公子宋,而為公子歸生所勸止。

    而事後,公子宋也很惴惴不安,擔心鄭靈公早晚會殺死自己。於是,公子宋便脅迫了公子歸生而先弒殺了鄭靈公。當然,公子宋與公子歸生也沒有好下場。公子歸生死後,其族被驅逐出鄭國;而公子宋則被殺死,暴屍於朝。

    而此因一塊黿肉,而引起的弒君事件,卻為後世留下了兩個成語。一個是:食指大動,原意是指有美味相嘗的預兆。而後也可形容面對美味,而準備好享用的樣子。另一個是:染指於鼎。是指把手指探入別人鼎裡(古人是分食制,一人一份)的行為,現通常簡化為“染指”,以喻指那些試圖沾取他人利益的行為。

  • 2 # 萬卷縱橫眼欲枯

    “食指大動”原本指有美味可吃的預兆,後來形容看到美食時貪婪的樣子。也可以指眼前有美食,正準備好好享用的情況。

    《左傳·宣公四年》記載: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夏,弒靈公。

    楚國給鄭靈公送來一隻大甲魚。公子宋和子家將要去見靈公,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動了起來,他讓子家看他的手指,說:“以往遇到這種情況,一定可以嚐到美味。”等到進去以後,廚師正準備切甲魚,兩人相視而笑。鄭靈公問他們為什麼笑,子家就把剛才的話告訴了靈公。等到鄭靈公把甲魚賜給大夫們吃的時候,也把公子宋召來了,卻偏偏不給他吃。公子宋很生氣,就用手指頭在鼎裡蘸了蘸,放在嘴裡嚐了嚐才離開。這就是“染指”一詞的來歷。

    鄭靈公對公子宋的無禮行為非常生氣,盤算著要殺掉公子宋。公子宋也感覺不妙,他和子家謀劃,來個先下手為強。這年夏天,他們殺死了鄭靈公。

    公子宋在吃到美食之前,食指就會大動,如果《左傳》記述屬實,這也可以算是一項特異功能了。無論他的預感靈不靈,其實也只是一場笑談,吃不吃得到甲魚,本也是一件小事。可是不知道鄭靈公出於什麼心理,非要給公子宋一個難堪。公子宋也不是大度之人,當場就發作起來,後來甚至殺掉了鄭靈公。

    一位國君就這樣送了性命,讓人不禁感慨:君王身邊無小事,稍一不慎,後果就不堪設想。

    這讓我又想起《左傳》裡的另一個故事。宋文公四年(前607),宋國和鄭過發生了一場戰爭。戰爭開始前,宋國主帥華元殺羊犒勞士兵,不知為什麼,給華元駕車的羊斟卻沒有分到羊肉。戰鬥開始後,羊斟依然忿忿不平,他說:之前分羊肉,由你做主,現在戰場上駕車,就由我做主了。於是他就駕車衝進了鄭國的軍隊,結果華元被活捉,宋軍大敗。

    一碗甲魚湯和一碗羊肉,故事多麼相似。小事輕忽不得,後人當引以為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侶因21萬彩禮鬧分手、截圖聊天火了網友們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