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懷疑探索者
-
2 # 聽松
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認同“國家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因為那是在很多國家的歷史記載中,由無數血淋林的教訓總結出來的。雖然也有很多人不願承認這一點,但這句話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對的。
其實在國家或民族之間相互交往時,這句“國家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是跟另外兩句著名的“狠話”相關聯的,其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其二:“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這兩句狠話同樣是經過血淋林的歷史事實證明過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對的。
歷史就是這麼殘酷,現實同樣殘酷。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
現實的政治家,無論他的意識形態如何,雖然他們絕不會說出這些話,但他們一定會在潛意識中以此作為國際間的交往準則之一,即使他們是不善撒謊的理想主義政治家,否則就可能是對本國或本民族的不負責任。當然他們會根據需要,審時度勢的靈活運用。
鄭和的航海生涯始於永樂元年出使暹羅,永樂二年出使日本,之後又奉敕七下西洋,前後出洋九次。一般認為明成祖派遣鄭和出洋有三個目的:
1.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這種說法雖非主流,但很多跡象表明朱棣有這層意思,而鄭和對此事心領神會;
2. 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的影響,同時確立朱棣即位的正統性;
3. 鄭和出於信仰,要利用下西洋的機會去宗教聖地朝覲。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初期時,很多對應現代國家的地區,甚至包括明朝在內,並沒有嚴格的國家意識,比如朝貢體系。甚至沒有嚴格的民族意識,比如鄭和家族是來自南亞西部的色目人,朱棣照樣重用他。對一個地區的政體來說,核心凝聚力或與其他政體的區別主要來自文化意識或“天下觀”,王朝的概念跟現代意義的國家概念是不同的,
明朝當時的統治集團在對待南亞及東南亞地區的小王朝時,並不在意、更不會強調“國家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天朝當時的主要敵人還是北方遊牧民族,所以這句話跟鄭和下西洋關係並不大,雖然鄭和在這個過程中,參與了推翻斯里蘭卡王朝及蘇門答臘君主、懲治了馬六甲海盜,但這些事情都不能完全體現出是對這句話的應用。
回覆列表
我覺得,“國家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並不完全成立。對於資本主義國家來說,這句話大體是對的。他們唯利是圖,利字當先。他們所思所想,不過是爭奪資源,拓展殖民地。所以他們也就唯利益是圖,國家之間也不過是為了利益,隨時可能翻臉。德國皇帝就曾經背叛了有恩於自己的俄國沙皇,逼迫的沙皇含淚飲下毒藥,以至於兩國之後數百年互為仇敵。
而我們是儒家文化圈。儒家思想有“”捨身取義,殺生成仁”的說法。仁義是很重要的一條理念。對他國 也往往施以仁義。雖說,我們並不能拋棄了利益,但很多時候我們國家做事情並不完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顧及全體。我們在自己經濟困難的時候,也曾經大量的援助了其他亞非拉國家。即使是現在,我們也向很多落後國家派遣了自己的援助機構。在非洲,中國就有上千名醫生被派遣在當地救死扶傷,不要任何的回報。
國與國,並不是只有利益。
鄭和下西洋是一件壯舉,但其實已經找不到多少資料了。原因就在於,乾隆朝在修《四庫全書》的時候,對前朝資料進行了有意識的毀損,以掩蓋明朝曾經的強大和繁榮。但從殘留的很少的資料來看,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龐大,世所罕見。那麼,鄭和下西洋是去交朋友去的嗎?那得看什麼樣的朋友了。其實在當時來說,即使是交朋友,但是中國這樣的天朝上國,和海外的蠻邦小國,也並不是那種平等的朋友。鄭和下西洋主要的目的,就是替明成祖炫耀國威,促成萬國來貢的格局。利益未必是經濟上的,維繫、鞏固中華帝國在世界上宗主的地位,也是一種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