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馬期門讀歷史

    鐵器和牛耕的出現和廣泛應用,使生產力水平極大的提高,人們可以開闢更多的荒地,分封制的基礎之一-井田制更快瓦解,沒人願意去耕種井田的土地,所以,很快周王室的力量就更小,天子式微。

    諸侯各國開始承認這種形式開發出來的土地,並保護這些私有土地上的人民。同時,這些土地使自己的國家有更多的糧食,實力更強,他們在擺脫了井田制的束縛後,可以不聽天子號令,如果自己國家想更近一步,更為強大,紛紛進行改革,商鞅變法是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 2 # 黃昏史話

    總體來說,商鞅是這場歷史變革的受益者。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重大的社會轉型,鐵器的出現、牛耕的推廣、土地制度的改革等,不亞於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同時也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中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透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範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其中,商鞅的變法中與鐵器牛犁相關的主要內容如下:

    其在經濟上推行的重大舉措是“廢井田、開阡陌”。《史記》記載:“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戰國策》記載“決裂阡陌,教民耕戰” ,廢止“田裡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則,大意就是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土地分給大家,不是歸當權者所有,又有牛作為主要生產力,農民多勞多得,對整個奴隸制社會產生重大的衝擊。

    只經濟一樣,就嚴重妨礙權貴既得利益,他的變法註定是要失敗的,任何一次變法,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更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如果不能很好的權衡各方利益,或者當權者不能有一個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氣魄,這種變法只能是曇花一現。

  • 3 # 深夜流浪嘚貓

    商鞅變法中有一條是“廢井田、開阡陌”,就是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範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而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屬於國家)。所謂“阡陌”,指“井田”中間灌溉的水渠以及與之相應的縱橫道路,縱者稱“阡”,橫者稱“陌”。“開阡陌封疆”就是把標誌土地國有的阡陌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佔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商鞅變法,第一個從國家法律制度上廢除了井田,促成這一變革的物質因素,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當時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標誌。牛耕起源於商代。甲骨文有“犁”字。用牛拉犁啟土,在商代就發明了。《國語·晉語》上提到,範氏、中行氏將宗廟的犧牲用來耕田。孔丘的弟子司馬耕字子牛,冉伯牛名耕。晉國有個大力士叫牛耕。牛與耕相連,用作人的名字,反映出牛耕方法在春秋時期得到普遍推廣。總體來說 鐵製農具和犁耕技術普及,促使井田制崩潰、私田出現,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獎勵軍耕,農業的發展,促進手工業和商業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7買回來是ios11.0.3,現在感覺耗電很怕,要不要升級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