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常樂31
-
2 # 北慕蘇
在網際網路還沒有或還沒有普及之時,人們大多對春晚的印象停留在熒屏上,而且傳播遠不如現在,最多的印象是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一邊吃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一邊看春晚,調皮搗蛋不安穩的孩子會放鞭炮,還有就是打打牌,春晚是過去過年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到了網際網路時代,春晚也是不斷改變,並且傳播方式也從單純的電視變為了電視和多家網站同播的局面,人們看春晚選擇更多了,手機電視電腦平板等,而且可以隨時互動參與答題搶紅包等活動。甚至還可以躺在沙發上被窩裡邊看邊各種神評論吐槽一番。(過去沒地兒吐槽)。這對春晚來說是一種延伸,用不同方式看隨時看隨時參與等。
但是網際網路也讓我們的選擇更多了,春晚沒意思我可以玩遊戲呀,可以接著看沒看完的電視劇,可以看漫畫呀,可以聊天呀,讓我們選擇的餘地越大留給春晚的時間就越少。
春晚這幾年的吐槽最多,留下印象深刻的也沒有幾個,到網際網路讓春晚傳播渠道多了,延伸了春晚的影響力,之所以那麼多人吐槽就是大家透過網際網路看了並迅速把感受又透過網際網路傳播出去。當然了想讓春晚在網際網路時代有更好的口碑,不是請了多少明星,而是創作了多少有深意的作品。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
3 # 手機使用者劉有才
謝謝邀我回答!網路時代對傳統新年應當是衝擊,而且是極大甚至致命的衝擊!要講是延伸我認為則是不倫不類,變了味的延伸。首先說衝擊:現在過春節,央視一臺春晚便一統天下,代表全國人民過春節的喜悅心情。儘管春晚節目中包含得有幾個分會場的歡樂情景,但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更重要的是眾口難調。傳統新年全國各族人民都有著各自歷史悠久的慶賀風俗習慣。在這些民間習俗、活動內容中絕大多數包含了咱們老祖宗的智慧及正能量。強有力地促進了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社會發展。或許其中亦有個別封建醜陋的東西,也是為了搞笑活躍節日喜慶的氛圍而已(從內心還是牴觸的)。從我居住的重慶沙坪壩來看,現在大街上彩色霓虹燈滿掛樹身,華燈初上燦爛輝煌有節日氣氛。可少了傳統的民間習俗,怎麼也沒有以前過新年的味道!以前春節期間一撥又一撥的舞龍、玩獅、劃龍船(跑旱船)、踩高蹺、八仙過海、蝦兵蟹將、濟公活佛…隊伍讓人目不暇接。加上不時響起的煙花爆竹,人人從臉上到內心的歡快喜慶之感真正是溢於言表!現今除了看一臺春晚又有其它甚麼呢?吃穿誰又還在操心?平常就是這樣在過生活,大不了多幾天休假,這個所謂新年已經沒有年味了!網路上所表現的僅僅只是點綴,做表面文章。真正來講,小民百姓對過新年確實沒有感覺。再說網路對過新年是延伸,我的理解延伸是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鞏固、調整、充實、提高、弘揚發展才稱其為延伸。現在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又延伸了個啥呢?說句消積牴觸的話,網上時代扼殺了許多民族優秀傳統思想、品德和習俗!我並非固守落後,封建迷信的糟粕肯定是要剔除擯棄的!但不能因倒髒水連孩子也一塊倒掉,更不能把咱們中華民族的根挖掉!
回覆列表
因為事物都有兩面性,因此網路對傳統新年有衝擊也有延續之作用。首先,原來傳統新年有一個習俗―大年初一拜年!拜年是躬身親為的事,去爺爺奶奶或家族裡年長的老人面前作揖或磕頭,說一些喜慶祝福的話,然後老人適當給個小紅包,接著坐下來吃瓜子小糖,其樂融融不亦說乎,充滿暖暖的溫馨的節日情愫。小時候每年的年初一都會去給老人家磕頭。磕頭在地上聲音越是咚咚的響越是能夠表達對親人的感情。有在邊上看著磕頭的親戚還會不時地開玩笑――你磕頭怎麼沒有聽到響?磕頭了,孝義就到了,親人之間的感情加深了,老人會拉著晚輩在懷裡親親臉頰撫摸額頭說著體己的話。而現在的網路代替了親人之間的親情活動,影片拜年,你那意義是有了,親情卻盛不滿了,氣氛銳減了……而也恰恰是網路讓遠離兩地的親人能夠隔空影片,互相對話 ,傳遞情感,有新時代新感覺也俱心感覺,無疑又是延續了傳統的節日文化和親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