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梅雨竹軒主
-
2 # 使用者龍馭天下
因為唐朝有二百八十九年的歷史,經歷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興盛時期;又由盛而衰經歷了“安史之亂”。尤其是唐朝的中前期,國家興盛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清明上河圖》就充分體現了唐朝民生經濟的勃勃生機。國家的穩定,就帶來了物質文化的興盛,詩歌也就隨之與時俱進;謳歌時代頌美江山就成為時代潮流。在此百花齊放、爭芳鬥豔的名詩佳作應運而生;先後出現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眾多的詩人,他們的詩歌就像一幅幅歷史的畫卷,記錄了唐朝的興衰史,進而把唐朝詩詞推向高峰。李白的浪漫詩篇,展現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極高才藝,充滿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氣魄宏偉,“大鵬”“巨魚”,“大江”“大海”“雪山”,構成了廣闊雄奇的景象,豪邁奔放、瀟灑飄逸,變幻莫測、神奇溢彩,讓人遐想萬千。
更值得一提的是詩聖杜甫人稱史詩,他不僅詩意精湛,而且人格高尚。尤其是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的始末,他寫出了大量憂國憂民的詩篇,如“三吏”“三別”《春望》《北征》等名詩,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他心繫蒼生,把民間疾苦社會黑暗,貫穿於筆底波瀾,他的詩篇是最有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另外還有詩王白居易、詩鬼李賀、及李商隱、劉禹錫、王維、杜牧、孟浩然等等詩人,他們都有著名的代表作,這裡就不一一敘說。
唐朝的詩詞之所以說發展到頂峰,是歷史使然;是因為歷史上唐詩是最興旺的時期,著名詩人最多,經典詩篇最多,至今廣為流傳膾炙人口,影響深遠,成為中國文化歷史的瑰寶。“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是人們發自內心對唐詩的喜愛;所以說縱觀歷史詩詞發展的頂峰當屬唐朝。
說到唐詩,我們馬上就會想到李白、杜甫這樣的著名詩人,我們小時候讀的最多的也是他們的詩,可以說他們成就了唐朝的詩歌,而詩歌成就了他們。
那麼為何唐朝詩人如此多?而唐詩又十分的盛行呢?
第一、做官的需要
唐朝做官採用的是科舉考試,只有考試通過了,才能有官坐。作詩就是文人考試的內容之一,一個人詩作得好不好,體現了這個人的才能和格局,可以說透過一篇文章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文學功底。這就好比我們今天考公務要考申論一樣,一篇文章就可以看出你的水準。
既然是當官的考試內容,那麼大家都必須去學習了。因為科舉制拼的才能,不論貧富貴賤都可以參加考試,於是很多人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就會去學寫詩,這樣以來學詩的人數就增加了。
第二、經濟繁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的生活只有在物質基礎滿足的條件下,才能夠去追求精神需求。在歷史上唐朝前期的經濟十分的發達,比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樣的時期,國家富裕,百姓的生活自然過的富裕,生活中沒有什麼壓力,很多人沒事幹就會去作詩,也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且這種娛樂活動還比較高雅。
不但王公貴族可以作詩,平民百姓也可以做。唐朝除了比較盛名的李白杜甫外,民間也有很多普通的詩人。常常以讚頌盛世、歌頌當時的皇帝功績、讚美自己的生活為主要題材。
三、盛衰的轉變
唐朝前期國家繁榮,人民生活富庶,國泰民安。但到了安史之亂之後,這種國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裕的局面就改變了。這場戰亂使得唐朝政權開始動搖,也使得百姓生活受到了影響。
唐朝朝廷中奸臣並起,禍亂朝綱,奸臣當道,忠臣遭到打壓和迫害。朝廷很多文人志士因不滿這些奸臣的行為,被殺的殺,被貶的貶。其中就包括像李白和杜甫這樣的人,他們本是一腔熱血想要報效國家,奈何奸人當道,迷惑當朝天子,使得民不聊生,國家衰敗。
這對於很多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來說,是何其的痛苦,他們雖有心報效國家,但卻是能力有限。只能將滿腔的牢騷透過寫詩的方式來說表達,有人借古諷今、有人懷古傷今,有人借物言志。此時就出現了一大批的詩人,比如最著名的杜甫,他寫的《春望》就體現了他當時對國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