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涪川居士

    行善而帶目的,雖含一定善意,卻不能稱作真善或純善。無論目的千差萬別,九九歸一,均待回報心理。要麼代表一種貪慾:為了積功徳;要麼淪為一種交易手段投桃換報李。

    真正行善之人,事無鉅細,發於善心,泛於善行,一切自然而然,不求回報的。所謂修行,即希望達此境界。這境界就是菩薩境界,只種善因,不種惡因。

  • 2 # 奎垣

    有目的的行善也是行善,只不過只能得人天福報,有福德無功德。真正的善是人我事三輪體空,這種善才是究竟圓滿的至善,其功德福報不可思議無量無邊!

  • 3 # 由感而發369

    問題本身就帶著導向性,提問者主觀上已經傾向於批判。

    不管以何種目的的行善,都應被鼓勵和支援!行善之人至少在行動,有所作為,鍵盤俠和旁觀者沒有資格品頭論足!

    假如年輕有為的青年,為了追求善良美麗的女子,而故意在女子面前拿出錢財捐資行善,就算他心裡沒有一絲善念,至少他在行善!他拿出的是真金白銀,單憑拿出錢這一點,很多人就做不到!而且這些善資將給很多人送去溫暖!

    對於行善這件事,不分大小,不分男女,不分善惡,眾人拾柴方能火焰更高!

  • 4 # 深空深處

    這個提問應該是出自金剛經了,原文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南懷瑾的解讀,添加了好多輪迴的內容,基本是解釋成沒有目的的佈施。

    金剛經是佛家大經,講究明心見性,立地成佛,是指導人開悟的經典。我個人的見解,跟現代佛教世俗的東西,差別還是很大的,是提綱挈領的經典,按照經文,帶著目的佈施,陷入了色相,但是糾結於行善帶不帶目的,這又陷入另外一種執,所以需要拋開經文,管他算不算行善,幹就是了。

    說句不怕閃舌頭的話,個人感覺金剛經實際更偏重於思想的開悟,是不太在意行為的。當然這不是指導人作惡,因為作惡本身就是人起了貪嗔痴。而是因為真正思想上可以達到經文的境界,包含所有惡念在內,早就看透一切虛妄了

  • 5 # 檻內小紅

    帶著目的的行善也是善舉,能得到福德,行善佈施愈多,福德也越多。這是有相佈施。

    另一種是無相佈施,不僅沒有目的,或者說不帶任何期待,而且對所施之物,愛施之人亦無期待。

    比如,你善意地提醒並幫助了某個人,但他的情況沒有好轉,你為此苦惱不已,這就是對所受之人著相。

    無相善舉要求太高,要求看穿人之輪迴本質,一般來說菩薩才能真正做到。

    大家不要要求太高,先從有相善舉開始,對別人有慈悲心,放得下外財,這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 6 # 耀如樂園

    帶著目的善也是善,但也可能是惡,如果是帶著利他的善甚至惡也是善,如果帶著羨慕嫉妒恨的善也是惡。

    實際上善惡是有標準的:

    何為善?善有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何為惡?惡有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慾、嗔恚、邪見。

  • 7 # 聖鵬

    有目的的善當然是善,我們都是俗人,有幾個能達到菩薩不住於相而行佈施的境界?

    佛家講的善在我理解有不同的層次,區別在於發心,也就是初發心菩提薩多,比如放生,估計信佛的人都做過,但是大家開始的時候都是知道放生對自己有好處才去做的,即使是為了自己有福報難道就不是善了,只是善心的層次不同而已,如果一個人他未必信佛也不知道放生對自己有好處,偶爾路過一個賣魚的市場,看到有魚被殺,心生憐憫,將魚買下放掉,這樣所得的福德就像菩薩佈施的一樣,這種功德是非常大的,也可以說這個人有佛家所說的善根,這種人如果學佛必定比一般人有成就。

    總之,佛家講的善事還是要做的,不是刻意的行善之舉,要比刻意為之的肯定大,但是積少成多,該行善積德的事還是要做的,沒有必要去糾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內心焦慮和恐懼是怕不能給於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生活你們是這樣嗎?